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推荐课题
幼教课题

城市化进程中幼儿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4-07-10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无锡新区硕放中心幼儿... 文章作者: 负责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城市化进程中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需要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是实现现代化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加速城市化步伐、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我国基本战略方向和必然选择。然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极大破坏。因此,加强公民环境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2、幼儿园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我们硕放镇是无锡新区城市化建设最早的乡镇之一,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使我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变工厂、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的蓝图基本成为现实。我镇党委、政府在努力建设“经济强镇、教育强镇”的同时,时刻不忘把“环境强镇”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近两年相继开展了“省优美乡镇”、“国家级文明卫生镇”创建活动。而我园作为一所由镇政府举办并直接管理的幼儿园,也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幼儿园教育主动与社区文明建设协同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因此,进行幼儿环境教育,培养能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小公民”,以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以一个社区影响整个街道,对推进我镇城市化建设,促进我镇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促进幼儿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幼儿正处在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期,也是环境教育的启蒙期。通过环境教育能培养幼儿的环境意识,使幼儿获得环境知识,习得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和习惯,从而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环境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二、课题界定
    环境教育
    广义的环境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培养环境意识,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狭义上讲,环境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环境知识、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环境教育内容,以促进受教育者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环境心理和环境素质形成及发展的各种活动。
    幼儿环境教育
    在这里指幼儿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帮助幼儿在与周围世界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关周围环境的知识,使幼儿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爱护环境,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从而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态度、社会性、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幼儿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
    本课题以正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硕放镇中心幼儿园全体幼儿和环境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具有园本特点的幼儿环境教育的实施体系。通过研究初步形成环境教育的园本特色课程,使幼儿养成基本环境素养的同时,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优化。
    三、课题实施和研究的基本观点
    考虑到幼儿教育的特点,我们建立了以幼儿环境教育的基本观点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幼儿环境教育是启蒙教育,这是幼儿环境教育与成人环境教育的不同之处,这也是由其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幼儿环境教育的重点不是放在知识上,而是放在培养幼儿对环境的基本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上。
    2、幼儿环境教育是体验教育,强调以幼儿的方式,让幼儿在情景中、在幼儿关注的生活世界、事件中去学习、体验,而不是用告诉和直接教育的方式来传授。
    3、幼儿环境教育是在幼儿主动活动中进行的教育,这是由幼儿环境教育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另外,幼儿正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天生活泼好动,喜欢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带给幼儿无穷乐趣的同时,也会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自发地养成良好的环境素养。
    4、幼儿环境教育是在生活环境中进行的教育,对幼儿来说,一日生活蕴含着大量的环境教育的因素,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琐碎小事都是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的契机。
    5、幼儿环境教育课程是生成的课程,是在行动中去建构的。我们不讲究环境教育自身的系统性,而只考虑与幼儿生活有关的环境教育内容,并追求环境教育的有效性。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园本特色的幼儿环境教育的实施体系,包括幼儿环境教育的基本目标、活动内容、方式、组织实施策略等,以此积累幼儿环境教育的丰富经验和案例,分析和研究幼儿环境意识、能力、态度、知识习得的一些具体规律。
    2、通过研究丰富幼儿有关环境的知识,萌发幼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提高幼儿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促进幼儿在环境中学习兴趣、能力以及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
    3、通过探索实践,进一步丰富教师的环境知识,学会理解幼儿环境教育的特点,提高教师环境教育课程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进而形成我园实施环境教育,促进幼儿全面素质发展的办园特色。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将按照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幼儿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变废为宝系列活动的研究;幼儿环保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三个方面。
    1、幼儿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
    幼儿环境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利用周围环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的各种有关环境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将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相关环境设计出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活动主题、内容及实施方式,并使之形成系列,以此提高幼儿环保素质。幼儿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应坚持实践性、生成性和开放性。
    2、变废为宝系列活动的研究:
    变废为宝系列活动,是引导幼儿利用收集的各种废旧材料,通过动手操作,把环境教育与科学、艺术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动手操作中增强幼儿环境意识和能力。我们将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使变废为宝活动系列化、特色化和适应幼儿素质发展的特点。
    3、幼儿环保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幼儿环保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我们将通过幼儿园一日生活、研究如何改进管理,如何加强环境教育的随机教育,如何采取适合幼儿的教育方式培养幼儿环保行为习惯,还要研究“环保行为进家庭”活动,以此促进家园结合对幼儿进行环保养成教育。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不是对幼儿环境教育的系统研究和理性研究,而是基于本幼儿园特点的实践探索性研究,故本课题将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抓住操作性较强的三个方面入手。研究过程使教师成长、幼儿发展、幼儿园课程建设得到同步推进,并注重研究的生成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06.3—2006.8)
    ①收集、积累资料、信息;②制定研究方案,修改方案,申报无锡市“十一五”规划课题;③初步形成“城市化进程中幼儿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④培训研究教师,形成课题共识。
    2、实施阶段(2006.9—2008.6)
    ①制订“幼儿园环境教育实施意见”,开展初步的探索性研究。
    ②在探索基础上,制订“小中大班幼儿环境教育实施纲要”,深入探索各年龄段幼儿环境教育的整体实施和操作方式;
    ③开展幼儿园环境教育研讨活动。
    ④撰写中期研究报告,聘请专家来园指导。
    3、总结阶段(2008.9—2008.12)
    ①检测幼儿行为习惯是否符合环保的要求,幼儿环境保护意识是否强烈。
    ②形成论文集、教学案例集,活动方案集,特色作品集等,并进行自我评估。
    ③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做好总结、结题准备工作,迎接鉴定验收。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课题实施前期,通过文献研究搜集国内外幼儿环境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整理、领悟,作为本课题的观点依托和借鉴内容。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总体采用行动研究策略,使研究与幼儿园教育创新行动结合起来。通过研究幼儿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针对环境教育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和方案,充分了解有关情况,不断提出问题,及时总结分析,完善或修正活动方案。
    3、问卷调查研究法:将幼儿常见的环保行为表现设计成问卷,让家长根据孩子的表现作好记录,作为幼儿个人原始资料。
    4、实验观察法:将发生在幼儿身上的有关环境意识与行为问题作为事件,按时间、地点、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进行研究。
    5、经验总结法:根据环境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定期进行课题阶段小结,将在教育实践中比较零碎的初步认识成果进行总结提高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研究方法。
    6、家园配合法。
    7、社会实践法。
    六、预期研究成果
序号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
1 幼儿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课题研究方案06.6
2初步形成“幼儿环境教育实施纲要”实施纲要06.9 
 
3幼儿环境教育的实践和思考论文07.6
4环境教育实践活动方案方案集08.6
5“变废为宝”特色作品集作品集08.6
6幼儿环保行为规范规范06.9~08.6
7 幼儿《变废为宝”活动的实践探索》经验总结07.9~08.6
8教师实施幼儿环境教育经验、体会论文集07.9~08.6
9幼儿环境教育的影象、照片资料录象带、照片集07.9~08.6
10幼儿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结题报告08.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