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题概览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幕 88项作品夺...
2014-07-10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文章作者: 负责人:
经过连续4天的激烈角逐,第32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5日落下帷幕,88项作品夺得头奖。令科学界大腕刮目相看的是,头奖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设计精良,而且孩子们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半数以上直指交通、环保、医疗、救援等当今社会热点,孩子们希冀自己的作品能改变民生。
参赛人数30年增了近30倍
本市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逐年升温。刚刚落幕的第3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吸引了近30万青少年报名,比首届赛事参赛人数增了近30倍,创历史新高。
1979年7月7日,在市少年宫诞生了一项面向全市中小学的全新竞赛——北京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会,俗称“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竞赛。这便是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前身,当年吸引了全市上万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参与。2002年,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会、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等赛事合并成为每年举办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2003年,市科协向市政府提出设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以鼓励更多的青少年钻研科学,“市长奖”也成为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奖。目前,已评选出50名“市长奖”获得者。
自2002年至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总参赛人数已突破280万人次。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大赛已成为本市最重要的青少年科技竞赛,这个舞台上已涌现出众多富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才俊。
科研课题已达大学本科水平
30年前,学生的参赛作品多是植物观察作业、小发明、小制作,如今孩子们已开始探索更深的科学问题,研究领域也从单一的生物学拓展到工程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医学与健康、微生物、环境科学等13个学科。有些项目的研究水平甚至已达到大学本科、研究生水平。
食用色素、山梨糖,孩子们竟然能想到用这些环保材料制成油墨代替传统油墨,“我的油墨原料可是能吃的,能极大减少传统油墨中化学物质带来的环境污染。”发明“可食用油墨”的北京十二中高二学生张翰说。
“我的这个系统已经转播过校内的篮球联赛了。”北京四中学生胡致远说。他的作品“多旋翼GPS航拍系统”独揽创新大赛一等奖等3个奖项。此外,能在百米高空喷水灭火的直升机;中小学生校车拼车系统方案研究……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独特创意,令科学家们赞叹不已。
“孩子们的作品很多已触摸到学术前沿问题。”作为本届大赛评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表示,很多学生的研究项目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也有现实的实用价值。
首届获奖者已成天文学家
创新大赛改写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
30年前,一个10岁的小男孩参加了首届“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竞赛。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位天文学家,在大洋彼岸领导着一个团队通过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观测和研究黑洞。他叫樊晓晖,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系终身教授。
当年比赛中,樊晓晖和同学自行设计制作了袖珍赤经仪和袖珍赤纬仪,并以此作品获得一等奖。樊晓晖随后又摘得首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一等奖。这次参赛经历让他大开眼界,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天外有天”、“学无止境”的道理。
今天,樊晓晖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史都华(Steword)天文台,每天利用太空望远镜观测那些遥远的天体,从不觉疲惫、乏味。“正是少年时代的志向,为我提供了探索未知世界的不竭动力。”
此外,首届“市长奖”获奖者曹鹏飞也已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任职,专门从事相关政策和技术研究。
少年智则民智,少年强则国强。如今,与当年樊晓晖、曹鹏飞一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心中种下创新的种子,源源不断地为北京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参赛人数30年增了近30倍
本市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逐年升温。刚刚落幕的第3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吸引了近30万青少年报名,比首届赛事参赛人数增了近30倍,创历史新高。
1979年7月7日,在市少年宫诞生了一项面向全市中小学的全新竞赛——北京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会,俗称“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竞赛。这便是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前身,当年吸引了全市上万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参与。2002年,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会、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等赛事合并成为每年举办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2003年,市科协向市政府提出设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以鼓励更多的青少年钻研科学,“市长奖”也成为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奖。目前,已评选出50名“市长奖”获得者。
自2002年至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总参赛人数已突破280万人次。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大赛已成为本市最重要的青少年科技竞赛,这个舞台上已涌现出众多富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才俊。
科研课题已达大学本科水平
30年前,学生的参赛作品多是植物观察作业、小发明、小制作,如今孩子们已开始探索更深的科学问题,研究领域也从单一的生物学拓展到工程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医学与健康、微生物、环境科学等13个学科。有些项目的研究水平甚至已达到大学本科、研究生水平。
食用色素、山梨糖,孩子们竟然能想到用这些环保材料制成油墨代替传统油墨,“我的油墨原料可是能吃的,能极大减少传统油墨中化学物质带来的环境污染。”发明“可食用油墨”的北京十二中高二学生张翰说。
“我的这个系统已经转播过校内的篮球联赛了。”北京四中学生胡致远说。他的作品“多旋翼GPS航拍系统”独揽创新大赛一等奖等3个奖项。此外,能在百米高空喷水灭火的直升机;中小学生校车拼车系统方案研究……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独特创意,令科学家们赞叹不已。
“孩子们的作品很多已触摸到学术前沿问题。”作为本届大赛评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表示,很多学生的研究项目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也有现实的实用价值。
首届获奖者已成天文学家
创新大赛改写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
30年前,一个10岁的小男孩参加了首届“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竞赛。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位天文学家,在大洋彼岸领导着一个团队通过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观测和研究黑洞。他叫樊晓晖,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系终身教授。
当年比赛中,樊晓晖和同学自行设计制作了袖珍赤经仪和袖珍赤纬仪,并以此作品获得一等奖。樊晓晖随后又摘得首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一等奖。这次参赛经历让他大开眼界,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天外有天”、“学无止境”的道理。
今天,樊晓晖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史都华(Steword)天文台,每天利用太空望远镜观测那些遥远的天体,从不觉疲惫、乏味。“正是少年时代的志向,为我提供了探索未知世界的不竭动力。”
此外,首届“市长奖”获奖者曹鹏飞也已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任职,专门从事相关政策和技术研究。
少年智则民智,少年强则国强。如今,与当年樊晓晖、曹鹏飞一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心中种下创新的种子,源源不断地为北京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