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
我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
2014-07-14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 文章作者:刘卫锋 负责人:
由于自己平时喜欢舞文弄墨,偶尔也有些“豆腐块”见诸报端,学校对我极为厚爱,推荐我参加了好几项市、县级课题研究。参与这些课题研究,让我积淀了些许教育底蕴,也让我能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正是因为这种理性眼光、理性的思考,这学期我与一种草根式的课题研究方式幸福地结缘了。
我的课题之一:如何让学生过好背诵关
“我的课题我作主”的故事来得很是偶然。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新课本刚发下来,不少学生刚打开课本,就发出阵阵惊呼:“怎么这么多要背诵的内容!这一学期可怎么过呀!”这也难怪,上学期很多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背完了课本上指定的背诵内容,而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推荐给他们背诵的20首古诗词,很多学生一首都没背。
背诵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可大部分学生对此不太感兴趣,掌握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呢?我的眼前突然一亮,参加过那么多的课题研究,我何不把这也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呢?于是我给自己确定了本学期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如何让学生过好背诵关。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背诵感兴趣呢?如果能让他们认识到背诵的妙处,他们肯定会对背诵感兴趣的。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是本册要背诵的课文中最长的一篇。教学时,我一改以往先范读课文的做法,开场白之后,我合上课本,抑扬顿挫地背诵起来。在我背诵的时候,学生们不时发出惊讶声。下课之后,很多学生都围着我:“老师,你背得真好,一个字都没错!”“老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才背下这么长的课文的?”
可能是受了我的影响,这篇课文的背诵情况非常好,三节早读课,全班46名学生都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我留心观察了一下,很多学生背诵时都模仿我的语调。
见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我决定趁热打铁,给他们下了一道“战书”——本星期的班会课上,我将和他们比赛背诵古诗,全班同学可以联合起来对付我。我还和他们一起友好协商了比赛规则:比赛双方轮流背,已经背过的,不能再背;谁背得多,谁就获胜。
古诗背诵比赛,学生以两首诗的优势战胜了我。我心里非常高兴,因为从背诗情况看,上学期20首古诗大家都能比较熟练地背诵了。
比赛结束后,我和学生又有了新的约定:今后只要有背诵的内容,我都和他们一起背,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日积月累,学生通过背诵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有时课上我信手拈来古诗词的前一句,他们能很快地接上下一句。背诵已不再让学生头疼,他们也都体会到了背诵带来的乐趣,正如一位学生在题为《乐在背诵》的作文中写的那样:“背诵课本上的精彩华章,让我的作文文采飞扬;背诵优秀的古典诗词,让我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
没想到,第一次给自己确定研究课题,收获就如此之大。
我的课题之二:让语文课变成故事会
开学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我发现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在逐步降温。刚开学的时候,学生们小手一举,犹如一片树林;而现在举起的小手清晰可数。怎样才能让我的课堂教学保鲜,让学生对我的课保持长久的兴趣呢?我苦苦地思索着。
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我给学生们讲了作者——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两个小故事和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的兴趣空前高涨,听故事时班里鸦雀无声,讨论时各抒己见。这样,我便确定了本学期我的第二个研究课题——让语文课变成故事会。
一天讲一个故事
每天,我都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一个故事,用刚开始上课的三四分钟讲给学生听。这些故事或精心设疑,或巧妙点拨,或概述文本,或援引名篇,娓娓道来,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一课编一个故事
除了让学生随着动人的故事走进文本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用故事的形式展示、总结所学的内容,既可以简单地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也可以创造性地续写故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课文的理解,改编课文原有的故事情节。出乎意料的是,即使是一篇枯燥的说明文,学生们也能进行合理想象,把它改编成引人入胜的童话。
一个单元创作一个故事
有了前面的听故事、编故事作基础,现在一个单元要求学生创作一个故事就并非什么难事。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都能根据本单元或以前学习的内容,调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加以选择、归纳、整理,一个新的故事就跃然而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创作故事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你说我改,我说你评,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切实得到了提高。
我的课题之三:让作文教学更有效
作文课堂上,我常常可以看到学生为了完成作文绞尽脑汁,甚至闭门造车,为赋新诗强说愁。活泼的学生此时一个个老气横秋,鲜活的课堂变得如一潭死水。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我又为自己确定了本学期的第三个研究课题:让作文教学更有效。
我首先分析了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往,我习惯把整个习作指导浓缩在一堂课的前20分钟内,稍作指导后便让学生进行写作。封闭的课堂把学生与生活、社会隔离,学生缺乏细致的观察、亲身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面对着作文题目往往无话可说;加上学生缺少语言材料的积累,作文时语言苍白无力,格式千篇一律。
根据分析,我启动了第一项改革:提前说明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必要的材料,做到胸有成竹,作文时自然得心应手了。提前一两天,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一下收集到的素材,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素材的梳理。这样作文课上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修改。而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协助他们提前多找一些范文,作文时甚至可以允许他们仿照范文进行写作,逐步培养起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
学生手中都有各式各样的优秀作文选,但这些作文选中真正能给学生以借鉴的“精品”很少,与教学实际联系得也不是很密切。以往的作文讲评时,我也会给学生读一些优秀范文,可他们大多听过就忘,很少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进行第二项尝试,每次批改作文之后,挑选出几篇优秀习作,附上简短的评语,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同学的作品,学生们一方面能真正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另一方面也有了写好作文的信心和动力,让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成了学生最渴望、最幸福的事。一学期下来,学生手中的优秀作文已有将近50篇,一位学生还别出心裁地把这些作文装订起来,并制作了精美的封面,其余学生纷纷效仿。这样,一本“土制”的“优秀作文选”便摆上了每个学生的案头。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回头看看上学期自己确定的三项研究课题,感触很多。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由现实问题催生的“小课题”,或许还带有“小家碧玉”的气质,带有“田野草根”的气息,但是,我的课题,我作主!在“我的课题”的研究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解决”对专业发展的提升作用,也真切体验到了“经历着的研究者”的充实与自在。
我的课题之一:如何让学生过好背诵关
“我的课题我作主”的故事来得很是偶然。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新课本刚发下来,不少学生刚打开课本,就发出阵阵惊呼:“怎么这么多要背诵的内容!这一学期可怎么过呀!”这也难怪,上学期很多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背完了课本上指定的背诵内容,而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推荐给他们背诵的20首古诗词,很多学生一首都没背。
背诵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可大部分学生对此不太感兴趣,掌握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呢?我的眼前突然一亮,参加过那么多的课题研究,我何不把这也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呢?于是我给自己确定了本学期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如何让学生过好背诵关。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背诵感兴趣呢?如果能让他们认识到背诵的妙处,他们肯定会对背诵感兴趣的。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是本册要背诵的课文中最长的一篇。教学时,我一改以往先范读课文的做法,开场白之后,我合上课本,抑扬顿挫地背诵起来。在我背诵的时候,学生们不时发出惊讶声。下课之后,很多学生都围着我:“老师,你背得真好,一个字都没错!”“老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才背下这么长的课文的?”
可能是受了我的影响,这篇课文的背诵情况非常好,三节早读课,全班46名学生都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我留心观察了一下,很多学生背诵时都模仿我的语调。
见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我决定趁热打铁,给他们下了一道“战书”——本星期的班会课上,我将和他们比赛背诵古诗,全班同学可以联合起来对付我。我还和他们一起友好协商了比赛规则:比赛双方轮流背,已经背过的,不能再背;谁背得多,谁就获胜。
古诗背诵比赛,学生以两首诗的优势战胜了我。我心里非常高兴,因为从背诗情况看,上学期20首古诗大家都能比较熟练地背诵了。
比赛结束后,我和学生又有了新的约定:今后只要有背诵的内容,我都和他们一起背,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日积月累,学生通过背诵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有时课上我信手拈来古诗词的前一句,他们能很快地接上下一句。背诵已不再让学生头疼,他们也都体会到了背诵带来的乐趣,正如一位学生在题为《乐在背诵》的作文中写的那样:“背诵课本上的精彩华章,让我的作文文采飞扬;背诵优秀的古典诗词,让我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
没想到,第一次给自己确定研究课题,收获就如此之大。
我的课题之二:让语文课变成故事会
开学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我发现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在逐步降温。刚开学的时候,学生们小手一举,犹如一片树林;而现在举起的小手清晰可数。怎样才能让我的课堂教学保鲜,让学生对我的课保持长久的兴趣呢?我苦苦地思索着。
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我给学生们讲了作者——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两个小故事和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的兴趣空前高涨,听故事时班里鸦雀无声,讨论时各抒己见。这样,我便确定了本学期我的第二个研究课题——让语文课变成故事会。
一天讲一个故事
每天,我都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一个故事,用刚开始上课的三四分钟讲给学生听。这些故事或精心设疑,或巧妙点拨,或概述文本,或援引名篇,娓娓道来,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一课编一个故事
除了让学生随着动人的故事走进文本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用故事的形式展示、总结所学的内容,既可以简单地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也可以创造性地续写故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课文的理解,改编课文原有的故事情节。出乎意料的是,即使是一篇枯燥的说明文,学生们也能进行合理想象,把它改编成引人入胜的童话。
一个单元创作一个故事
有了前面的听故事、编故事作基础,现在一个单元要求学生创作一个故事就并非什么难事。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都能根据本单元或以前学习的内容,调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加以选择、归纳、整理,一个新的故事就跃然而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创作故事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你说我改,我说你评,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切实得到了提高。
我的课题之三:让作文教学更有效
作文课堂上,我常常可以看到学生为了完成作文绞尽脑汁,甚至闭门造车,为赋新诗强说愁。活泼的学生此时一个个老气横秋,鲜活的课堂变得如一潭死水。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我又为自己确定了本学期的第三个研究课题:让作文教学更有效。
我首先分析了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往,我习惯把整个习作指导浓缩在一堂课的前20分钟内,稍作指导后便让学生进行写作。封闭的课堂把学生与生活、社会隔离,学生缺乏细致的观察、亲身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面对着作文题目往往无话可说;加上学生缺少语言材料的积累,作文时语言苍白无力,格式千篇一律。
根据分析,我启动了第一项改革:提前说明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必要的材料,做到胸有成竹,作文时自然得心应手了。提前一两天,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一下收集到的素材,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素材的梳理。这样作文课上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修改。而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协助他们提前多找一些范文,作文时甚至可以允许他们仿照范文进行写作,逐步培养起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
学生手中都有各式各样的优秀作文选,但这些作文选中真正能给学生以借鉴的“精品”很少,与教学实际联系得也不是很密切。以往的作文讲评时,我也会给学生读一些优秀范文,可他们大多听过就忘,很少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进行第二项尝试,每次批改作文之后,挑选出几篇优秀习作,附上简短的评语,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同学的作品,学生们一方面能真正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另一方面也有了写好作文的信心和动力,让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成了学生最渴望、最幸福的事。一学期下来,学生手中的优秀作文已有将近50篇,一位学生还别出心裁地把这些作文装订起来,并制作了精美的封面,其余学生纷纷效仿。这样,一本“土制”的“优秀作文选”便摆上了每个学生的案头。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回头看看上学期自己确定的三项研究课题,感触很多。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由现实问题催生的“小课题”,或许还带有“小家碧玉”的气质,带有“田野草根”的气息,但是,我的课题,我作主!在“我的课题”的研究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解决”对专业发展的提升作用,也真切体验到了“经历着的研究者”的充实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