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高教课题

高校申请科研课题中的“猫腻”

2014-08-01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学术批评网 文章作者:扬帆 负责人:
如今在中国各高校中,要想当一个好博导或教授,或者要想日子过得好一点,就非得要有科研课题,最好是国家级的,如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次就是省级的同类项目,否则,在高校你就生活在高校社会的最低层,就要生活在别人的背影之中。在越有名气的高校,这种现象就越明显;甚至在一般高校中,这种现象也表现得日益突出。想像也是,作为一个博导或教授,你必须年年要出科研成果,要出科研成果,手里没有项目,那就是一句空话。还有,到了每一年的年底,高校一般都要根据这一年中教师的业绩来评定岗位津贴。业绩中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科研项目以及项目的级别。这样一来,不光是博导和教授,就连一般的教师都拼命去搞课题,实在做不到项目负责人的,就找关系挂靠他人的项目,这样在年底评定岗位津贴时就不愁了。


  
    大家都去争着搞科研,这本身是好事,但问题是粥少和尚多,国家的课题每年只有那么多,而申请的人又远远多于课题,供需矛盾就出现了。于是乎,大家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甚至学校领导亲自出马,明目张胆地送礼,还美名曰:这是在为学校争项目。国家的课题是根据国家的实际需要来制定的,难道是看谁的关系硬、谁的路子宽,就给谁吗?再则,课题的评审还要看课题申请人是否有足够的完成能力,否则国家宝贵的课题经费不就白白浪费了吗。


    可现实情况是,很多课题(尤其是国家级课题)的评审都不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进行的,难怪在很多高校都盛传着这样的说法,课题评审就是评委之间的分赃,就是搞平衡,就是相互照顾。可以想像,这样评审出来的项目能为国家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吗?能搞出什么好的科研成果吗?科研成果又能转换为生产力吗?现在不是有很多人拿着国家宝贵的科研经费到处开会,到处游山玩水吗?不是有很多人就是靠着课题经费成为高校里的富翁了吗?开起了名车,住上了别墅吗?

  
    前不久,上海某高校不就是有博士生将自己的导师掉了吗?原因很简单,就是博士生都成了导师的廉价劳动力。博导的作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在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方法上、甚至是在一些具体内容上给自己的博士生以足够的指导。可看看现在的许多博导们在干些什么?博导们不做研究,成了到处跑课题的专职人员,拉来了课题,自己就马上转给了自己的博士生,无情地剥削自己学生的劳动。在课题结项时又不写上自己学生的名字,完成人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自己。课题经费是自己的,到了年底又有了足够的资本去拿高档的岗位津贴。

  
    所谓的跑课题,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拿到本不该拿到的课题,这样对广大有资格和有条件拿到课题的高校教师来说,就是严重的不公平竞争。长此以往,从大的方面来看,整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就要受到严重影响,人才浪费现象就要大大加重。从小的方面来看,博导的言行必然影响到自己的学生,学生哪一天成了博导,不也会效仿吗?跑课题,真可谓害人害己害国家。评委自然就成了被贿赂的对象,反正又不花自己的钱,评委拿着国家的钱名正言顺地送人情,跑课题的博导或学校领导拿着学校的钱也名正言顺地送人情,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评的和被评的都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现在在很多高校里都有以校领导挂帅的课题跑跑对,真不知道教育部是否有领导知道高校中的这种现象?

  
    下个学期就要开学了,看样子众多高校又要开始新的一轮跑课题竞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