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课题
浅析高校科研项目和课题的管理
2014-08-01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 文章作者:孙俊华 负责人:
自从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按照“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创办柏林大学之日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就成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科研和教学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其中,高等院校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对提高科研效率、促进高校教学、推进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的重要职能和根本目标在于知识和观念的创新,科学研究带动教学也是大学保持知识代谢水平的基本方法。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质量。
“科研管理学”是指根据管理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为实现科研活动的有效管理,从而总结出科研管理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学问。科研管理学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其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为具体管理活动诸如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资源整合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行为导向,有效地提高管理效能。科研管理学从涉及的层次上来看,主要由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大部分构成。前者是以发挥科研活动整体的有效性为核心,诸如科技政策的制定、科研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其目的是为了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后者是以研究课题为核心,从管理的角度对科研活动进行优化,为科研活动搭建服务平台,帮助科研活动实现绩效最大化。
从科研活动的角度来看,科研项目或课题是其基本因子,是科研活动的起点,是从事科研活动最根本的组织形式。只有在一系列科研项目或课题具体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长期规划、中期规划、近期规划才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由此看来,科研项目或课题的管理自然就成为科研计划管理的核心。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贯穿于项目活动的全过程, 渗透在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成果鉴定等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每一环节的失误都会对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甚至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本文针对高校各级管理部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重立项、轻实施、疏管理”的现象,提出预警机制及绩效机制,以期确保高校的科研工作实现良性循环和管理系统的优化运作,推动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一、高校科研项目和课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的结项率和成果质量有待于提高,正确处理立项率与结项率的关系。长期以来,科研立项部门评价高校科研工作的标准偏重于立项数目,致使部分高校片面追求项目立项,而疏于立项后对科研项目的管理,使部分一、二年按计划应该完成的项目拖至五、六年才能完成,甚至一些当初立项时相当有创意的课题到结项时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更谈不上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开发,造成科学研究的极大浪费。
但建立在立项数、立项率基础上的结项率更能体现其学术团队的研究实力和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为了提高结项率,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可把结项率与再次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联系起来。把课题完成情况与课题负责人的年终考评等挂钩,增强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感,从而保证立项课题按时完成。
同时,上级科研立项部门在评价高校科研工作绩效时,也可综合考察项目申报数、立项数、立项率、结项率、成果鉴定等级及其应用推广等因素,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督促立项率和研究成果质量的提高,通过科研出成果、出人才,避免减少科研资源浪费。
(二)相当数量的研究人员信息不灵,对国内外有关领域的研究动态调查了解不够,导致在申报项目中常出现低水平重复。
(三)研究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彼此沟通不足,双方多是程序性地进行项目申报工作。科研管理人员平日多忙于报送文件、填写表格等琐事,对科研领域最新动态、相关课题的申报程序、评审标准、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等方面做得不理想。
二、建立完善的科研制度和预警机制,确保高校科研工作实现良性循环和管理系统优化运作。
(一)建章立制,使科研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是高校科研出成果、出人才的基本保证。科研过程涉及科研立项、科研项目的执行等内容,在科研过程管理中,由于科研项目管理涉及面较广,影响范围较大,需要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科研制度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环节。一套严格规范的科研制度,对科研项目组织实施、质量监督、验收评价的管理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科研项目的课题人负责制、课题研究实行招投标竞争机制、激励科技创新等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广大科研人员完成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和支持广大教职工开展科研工作,协调好科研与教学关系,增加科研投入,进一步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克服和摒弃学术浮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研究环境,为大学的创新和技术转让创造条件。
其次,必须重视和加强校内科研管理工作,科研管理部门要制定适合本校的详细的具体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如:建立校级管理部门、院系所主管领导、项目负责人共同负责的管理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提高项目管理效益;制定一套对科研项目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和使用的办法,确保科研项目在实行过程中所必须的人员、时间和经费;合理安排学校的科研经费,重视重大项目的配套投入,支持开展预研项目。此外,科研管理人员应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加强项目的中后期管理,促进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
项目能否完成,完成的质量如何,不仅对项目负责人本身有影响,在继续申报课题方面有不良记录,对学校声誉也有影响。因此,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和预期效果,科研管理部门在进一步明确课题负责人责任制、调动他们完成课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跟踪管理,彻底改变“重申报、轻结项”的现象。加强项目的中后期管理,把好项目的检查关和结项关。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项目获批后,要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按时开题,并安排好专人负责联系工作,跟踪了解情况,经常提醒和督促项目负责人安排好项目研究进度。
2. 定期或不定期采取与项目负责人或课题组成员座谈或召开项目汇报会等形式,调查、询问项目的进展情况。对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如人员调整、资金不足等,要帮助解决;而对不认真履行合同,敷衍了事者必须加以干预,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3. 及时督促项目负责人如期结项,指导其填好结项表格,积极向主管部门申请成果鉴定和结项。对不能结项或要求延期结项的情况,项目负责人应说明原因,并报于主管部门。
4. 横向项目由于委托方与项目负责人之间通常有明确的合同关系,学校科研部门容易疏忽,因此,对此类项目应重点抓目标管理,为学校收集成果。
5. 后期管理阶段,科研管理部门组织撰写研究报告的重点应放在理论创新、学术创新、方法创新和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观点要明确,数据要准确。
三、建立绩效机制,通过有效配置人、物和财力资源,维持一种有创造力的环境,使科研活动能够集中于解决组织的首要问题。
如何处理科研成果质与量的关系一直是科研管理的难点之一,加之大学学科及专业性质的分化,不可能建立起一套整齐划一的绩效奖励标准,但建立有关的奖惩制度,把科研成绩和人员考核挂钩,可以鼓励教师的积极性。考虑到大学内部的学科分化,评定机制可以相对灵活。
(一)建立准确、有效和可行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须与国际接轨,例如:有的高校对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主要根据科研经费到款计算金额、科研项目获奖情况、专利的申请和授权、科研论文、论著的出版、收录和引用情况等内容来构建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的内容折算成相应的分值,用不同内容、等级的权重系数,计算出学校各部门科研业绩综合分指标。年初下达指标,年终给予考核,对于超额完成年度科研考核“科研业绩综合分指标”的部门,学校给予奖励。
(二)抓论文检索,促进质量提高和数量增长,实行奖励政策,对发表优秀论文者拨出专款,予以鼓励。论文检索应采用国际国内通用的检索工具,并及时收集已发表论文被收录和引用的情况和信息。
(三)培养一支优秀的科研管理队伍,及时跟踪项目执行情况,并适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科学研究管理也需要创新与改革。总体来说,科研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研管理体系。普通高校须达成一种共识:重视科研,加强管理,调整科研政策,鼓励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提高办学水平与办学层次,努力开创新局面。
“科研管理学”是指根据管理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为实现科研活动的有效管理,从而总结出科研管理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学问。科研管理学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其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为具体管理活动诸如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资源整合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行为导向,有效地提高管理效能。科研管理学从涉及的层次上来看,主要由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大部分构成。前者是以发挥科研活动整体的有效性为核心,诸如科技政策的制定、科研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其目的是为了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后者是以研究课题为核心,从管理的角度对科研活动进行优化,为科研活动搭建服务平台,帮助科研活动实现绩效最大化。
从科研活动的角度来看,科研项目或课题是其基本因子,是科研活动的起点,是从事科研活动最根本的组织形式。只有在一系列科研项目或课题具体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长期规划、中期规划、近期规划才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由此看来,科研项目或课题的管理自然就成为科研计划管理的核心。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贯穿于项目活动的全过程, 渗透在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成果鉴定等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每一环节的失误都会对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甚至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本文针对高校各级管理部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重立项、轻实施、疏管理”的现象,提出预警机制及绩效机制,以期确保高校的科研工作实现良性循环和管理系统的优化运作,推动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一、高校科研项目和课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的结项率和成果质量有待于提高,正确处理立项率与结项率的关系。长期以来,科研立项部门评价高校科研工作的标准偏重于立项数目,致使部分高校片面追求项目立项,而疏于立项后对科研项目的管理,使部分一、二年按计划应该完成的项目拖至五、六年才能完成,甚至一些当初立项时相当有创意的课题到结项时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更谈不上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开发,造成科学研究的极大浪费。
但建立在立项数、立项率基础上的结项率更能体现其学术团队的研究实力和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为了提高结项率,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可把结项率与再次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联系起来。把课题完成情况与课题负责人的年终考评等挂钩,增强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感,从而保证立项课题按时完成。
同时,上级科研立项部门在评价高校科研工作绩效时,也可综合考察项目申报数、立项数、立项率、结项率、成果鉴定等级及其应用推广等因素,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督促立项率和研究成果质量的提高,通过科研出成果、出人才,避免减少科研资源浪费。
(二)相当数量的研究人员信息不灵,对国内外有关领域的研究动态调查了解不够,导致在申报项目中常出现低水平重复。
(三)研究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彼此沟通不足,双方多是程序性地进行项目申报工作。科研管理人员平日多忙于报送文件、填写表格等琐事,对科研领域最新动态、相关课题的申报程序、评审标准、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等方面做得不理想。
二、建立完善的科研制度和预警机制,确保高校科研工作实现良性循环和管理系统优化运作。
(一)建章立制,使科研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是高校科研出成果、出人才的基本保证。科研过程涉及科研立项、科研项目的执行等内容,在科研过程管理中,由于科研项目管理涉及面较广,影响范围较大,需要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科研制度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环节。一套严格规范的科研制度,对科研项目组织实施、质量监督、验收评价的管理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科研项目的课题人负责制、课题研究实行招投标竞争机制、激励科技创新等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广大科研人员完成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和支持广大教职工开展科研工作,协调好科研与教学关系,增加科研投入,进一步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克服和摒弃学术浮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研究环境,为大学的创新和技术转让创造条件。
其次,必须重视和加强校内科研管理工作,科研管理部门要制定适合本校的详细的具体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如:建立校级管理部门、院系所主管领导、项目负责人共同负责的管理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提高项目管理效益;制定一套对科研项目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和使用的办法,确保科研项目在实行过程中所必须的人员、时间和经费;合理安排学校的科研经费,重视重大项目的配套投入,支持开展预研项目。此外,科研管理人员应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加强项目的中后期管理,促进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
项目能否完成,完成的质量如何,不仅对项目负责人本身有影响,在继续申报课题方面有不良记录,对学校声誉也有影响。因此,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和预期效果,科研管理部门在进一步明确课题负责人责任制、调动他们完成课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跟踪管理,彻底改变“重申报、轻结项”的现象。加强项目的中后期管理,把好项目的检查关和结项关。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项目获批后,要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按时开题,并安排好专人负责联系工作,跟踪了解情况,经常提醒和督促项目负责人安排好项目研究进度。
2. 定期或不定期采取与项目负责人或课题组成员座谈或召开项目汇报会等形式,调查、询问项目的进展情况。对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如人员调整、资金不足等,要帮助解决;而对不认真履行合同,敷衍了事者必须加以干预,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3. 及时督促项目负责人如期结项,指导其填好结项表格,积极向主管部门申请成果鉴定和结项。对不能结项或要求延期结项的情况,项目负责人应说明原因,并报于主管部门。
4. 横向项目由于委托方与项目负责人之间通常有明确的合同关系,学校科研部门容易疏忽,因此,对此类项目应重点抓目标管理,为学校收集成果。
5. 后期管理阶段,科研管理部门组织撰写研究报告的重点应放在理论创新、学术创新、方法创新和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观点要明确,数据要准确。
三、建立绩效机制,通过有效配置人、物和财力资源,维持一种有创造力的环境,使科研活动能够集中于解决组织的首要问题。
如何处理科研成果质与量的关系一直是科研管理的难点之一,加之大学学科及专业性质的分化,不可能建立起一套整齐划一的绩效奖励标准,但建立有关的奖惩制度,把科研成绩和人员考核挂钩,可以鼓励教师的积极性。考虑到大学内部的学科分化,评定机制可以相对灵活。
(一)建立准确、有效和可行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须与国际接轨,例如:有的高校对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主要根据科研经费到款计算金额、科研项目获奖情况、专利的申请和授权、科研论文、论著的出版、收录和引用情况等内容来构建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的内容折算成相应的分值,用不同内容、等级的权重系数,计算出学校各部门科研业绩综合分指标。年初下达指标,年终给予考核,对于超额完成年度科研考核“科研业绩综合分指标”的部门,学校给予奖励。
(二)抓论文检索,促进质量提高和数量增长,实行奖励政策,对发表优秀论文者拨出专款,予以鼓励。论文检索应采用国际国内通用的检索工具,并及时收集已发表论文被收录和引用的情况和信息。
(三)培养一支优秀的科研管理队伍,及时跟踪项目执行情况,并适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科学研究管理也需要创新与改革。总体来说,科研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研管理体系。普通高校须达成一种共识:重视科研,加强管理,调整科研政策,鼓励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提高办学水平与办学层次,努力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