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推荐课题
幼教课题

幼儿园课题研究的管理策略初探

2014-08-02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中国幼教传媒网 文章作者: 负责人:
课题研究是幼儿园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说,幼儿园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不仅仅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利于幼儿的发展及幼儿教育事业的进步。然而,部分老师却如何看待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活动呢?——累!这是一群在课题研究活动中产生倦怠感的老师。的确,以往的很多学者所进行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工作因素(包括幼儿园的科研活动)是幼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之一。就目前而言,很多幼儿园都在进行课题研究工作,人们关注的问题已从幼儿园要不要进行课题研究活动转向了该如何管理、进行课题研究活动。那么,该如何有效地管理幼儿园课题研究?尽可能地避免课题研究中教师倦怠感的出现?
    一、在课题研究前关注对教师的引导,避免研究过程的困难
    幼儿教师倦怠感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课题研究过程的艰难。一方面,选题不切合本幼儿园实际,盲目追求新、大,甚至模仿专职教育理论研究者进行理论构建型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这却是幼儿园教师所不善长的,甚至是不具备这些方面的能力,因而导致教师倦怠感的出现。另一方面,由于过于强调让“数据”说话,实验研究法过分泛滥也间接地消磨了教师们从事课题研究的热情。实验研究法往往离不开一定的测量工具,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缺乏现有可使用的测量工具,需要教师自编测量量表。此外,还牵扯到实验测量及数据处理的问题。如一幼儿园选择了研究课题《幼儿求知感培养的研究》,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法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该如何测量幼儿的求知感发展水平?这一测量量表的制定可真让课题组成员绞尽脑汁。而此后,实验前后的测量,大量数据的处理等更是让教师们叫苦不迭,使得很多教师闻“实验法”而色变…
    为避免研究过程困难导致的倦怠感,管理部门应善于引导教师反思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定位及特点。一是引导教师正确地选题。首先,选题应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进行,就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确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其次也可以结合幼儿园的办学特色进行课题的选题,由于涉及幼儿园的办学特色,在研究过程中会得到幼儿园各方力量的支持,有助于研究活动的开展。二是引导教师明确适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针对目前幼儿园教师的现状,宜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如一幼儿园小班组选择了课题《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研究,课题组成员就这一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方案或计划,在日常进餐环节中实施,同时又依据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正、完善计划或方案,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并不感觉到压力,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只是自己日常工作的内容而已,并不会成为自身的负担。之所如能如此顺利地开展研究,主要源于课题定位的正确性。
    管理者对教师的引导可以是多途径的。一是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在共同的学习交流中转变教师的观念。二是聘请专家讲学,有针对性地给予教师幼儿园课题研究的指导。三是提供信息,支持教师的自我学习。四是把好教师的选题关,避免操作性不强的选题立项。
    二、在课题研究中加大管理的力度,避免教师科研价值感的缺失
    在课题研究中的管理主要涉及对课题研究的监督、支持及课题结题后的后续管理。
    1、强调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管理
    幼儿教师的倦怠感主要源于对科研价值感的迷茫,在以往的调查中发现,主要是课题结题的艰难导致教师科研价值感的失落。笔者在调查中曾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您认为课题研究的哪一环节最累?”,几乎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结题这一环节最累”,因为“要补充很多材料,如补充观察记录、各类总结、各种原始资料。”由于课题研究后期的松懈,部分课题组成员到了结题阶段进行了大量的“造假”活动,记得一位幼儿园教师曾戏称其课题后期的研究完全是“造假工程”,这一点让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由于难以结题,教师看不到课题研究的价值,易产生倦怠感。
    为避免课题结题的艰难,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管理首先应突出对课题研究的监督。一是在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监督课题组制定好基本的研究进程安排计划表,并把相关的研究具体内容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做到人人有事做。二是监督课题组组长定期进行阶段小结,了解课题组成员工作的开展情况,尤其是课题研究后期工作的开展情况。
    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管理还应强调管理层对本园课题研究活动的支持及进行制度上的保障,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管理层的支持包括信息上的支持,如能为教师提供专门的资料室;资金上的支持,确保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的资金;专家指导上的支持,如当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需要寻求专家的帮助时,能给予满足。而制度上的保障主要是指管理层从制度上确保本园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即完善本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制度。如结合教研活动,制定教育理论、政策的学习制度;根据本园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教研的执行制度等。
    2、强调课题结题后的后续管理
    科研成果的难以推广,也导致幼儿教师对科研价值的迷茫及对课题研究的拒绝。一般说来,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活动应能为教育、教学服务,这就牵扯到科研成果的推广问题。从深层意义上来看,课题研究的结束不能仅仅定位于课题的结题,但很多管理者忽略了这一点,把课题结题等同于课题研究的结束,从而忽略了课题结题后的后续管理,缺乏对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的支持。因此,很多幼儿园的课题结题后,其研究成果即使在本园都很少能进行推广或进一步实施后继应用研究,更别提是在幼儿园外围进行运用。于是乎,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课题一旦结题,便被束之高阁,成为“过去”的档案。如此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使得教师们纯粹是为“科研”而“做科研”,其结果是导致教师成就感的缺失及对课题研究活动的排斥。
    为增强教师自身科研价值感的体验,进而激发其日后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还应强调课题结题后的后续管理,这需要教师与幼儿园管理层的共同合作。对于幼儿园管理者而言,在加强对本园课题研究活动支持的同时应强调成果的交流、汇报制度、课题研究的评奖制度及后续应用制度等,为课题的后续应用提供平台,也进而达到激励教师的效果,激发教师科研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管理者应注重引导教师理解何为课题研究的结束。课题研究的结束不能仅仅定位于课题的结题,而是看课题研究的成果是否能在本幼儿园或其他幼儿园进行应用,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从这一角度看,课题结题的后续管理强调的是对课题应用研究的管理,从管理上支持教师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在幼儿园中推广,从而激发教师进行后续应用研究的热情,帮助他们重获科研价值感的体验。
    三、在课题研究后善用评价方式,避免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失落
    教师的倦怠还来源于自我价值感的失落。在传统的看法中,对教研活动结果的评价往往是看教师发表了几篇文章,写了多少报告,整理了多少书面材料。事实上,很多幼儿教师在这方面是较欠缺的,这种“唯文字论”的评价方式使得他们可能要绞尽脑汁才能“凑齐”这些论文、报告等。在自己不善长的领域难以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而自身价值感的失落又加剧了他们对课题研究的倦怠。
    为避免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失落,幼儿园管理者应能用新观念对教师进行评价。首先,幼儿园科研管理者自身应明确幼儿园课题研究的作用及评价特点。可以说,课题研究能力的衡量主要是看教师是否能运用教研态度对待日常工作。如上下楼梯拥挤,教师是否能用科研的态度审视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不是看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所做文档工作的多少。其次,在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上,以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指标,让教师能放下“文字成果”的包袱。总之,课题研究重视的是教师在这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教师论文、书面报告的多寡,
幼儿园课题研究活动对教师、幼儿的发展及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若走入误区,课题研究活动带来的不再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及幼儿园的发展,而是理不清的压力与负担。要走出课题研究的困境,在教师自我努力的同时,还需要幼儿园科研管理部门管理上的干预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