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课题
幼儿园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整合的价值研究
2014-08-02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中国幼教传媒网 文章作者:马阿芬 负责人:
内容提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主题活动中,适宜的环境和材料可以有效地引发和推动幼儿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根据《纲要》中有关环境的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大胆尝试运用整合的教育思想,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幼儿教育中“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整合”的价值研究》,深刻体会到主题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主题创设环境,环境生成主题;环境激发幼儿互动,互动环境为幼儿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了解幼儿的主要途径;环境也促进了家园互动。同时环境的创设必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对环境进行科学的创设,不断优化。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后文简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的。由此可见,环境对幼儿来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主题活动中,适宜的环境和材料可以有效地引发和推动幼儿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
(1)环境创设内容的片面化。
(2)环境创设形式上注重成人的提供,忽视幼儿的参与。
(3)环境创设的动态性不足。
(4)环境创设的空间利用不够充分等等,使得环境这门隐性课程的作用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尤其是在主题活动中的环境价值更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随着对新《纲要》认识的不断深入,根据《纲要》中有关环境的要求,针对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大胆尝试运用整合的教育思想,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幼儿教育中“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整合”的价值研究》,将环境创设纳入课程实施中,将幼儿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结合主题活动创设一个幼儿能不断参与并与之“对话”的活动环境,使之更好地、更灵活地为实现主题活动教育目标服务,使课程的价值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体现。
二、研究的目标
(一)在主题环境的生动探索活动中,提升教师对主题活动与创设环境的相关经验,提高教师的观察、分析、反思能力和组织指导能力,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动手、动脑能力,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充分发挥幼儿与环境互动对话的有效价值,展现“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整合”的价值。
(二)“家园合作”的主题环境创设过程中,使家长认识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成为环境教育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创造者。
三、活动的安排
(一)研究的时间:2004年9月——2005年6月。
(二)研究的对象:大班年段三个班级。
四、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一)行动研究法:采用行动研究对环境创设的原则及方法加以实践研究。
(二)文献法:寻找学习有关理论书籍,为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观察法:对目前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缺陷加以观察分析研究。
(四)教育调查法和因素分析法:对影响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的环境因素的调查及分析研究。
(五)经验总结法:总结主题活动中师幼共同参与环境创设的活动经验和成果。
五、研究的过程
(一)2004年9月——10月为准备阶段:
1、学习有关环境创设的理论,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学习其他幼儿园的先进经验,制定课题初步实施方案。
3、收集有关资料,完善实施方案。
(二)2004年10月——2005年5月为实施操作阶段: 探索在主题活动中环境创设的原则和方法,边实践边反思。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每个主题的开展过程中以案例分析的记录方式记录幼儿和环境互动的情况,以文字、照片、摄像等记录方式再现环境创设的过程,便于分析与思考,并根据分析情况,作调整后继续实施。
(三)2005年6月为研究总结阶段
1、把实施过程中获得的感性加以梳理、总结,进一步提高。
2、以论文的形式完成本课题。
3、整理照片、录像,收集主题活动有关材料等。
六、遵循的原则
随着课题的深入,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对环境教育功能的认识,增强创设环境、利用环境的自觉意识,积极提高现有物质环境的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加强环境的管理,遵循一定的原则,对环境进行科学的创设,不断优化。
(一)全面性原则: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应从整体上设计安排,并把它渗透在整个幼儿园保教工作中,使幼儿园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整体效应。
(二)主体性的原则: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必须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幼儿熟悉、喜爱和积极投入的环境,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并能主动参与到环境的布置中去,并从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促进幼儿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发展。
(三)效用性原则:充分利用环境设备发挥教育效应。任何环境的创设都必需服从于主题内容和需要,不能为创设而创设,充分发挥环境的综合功能和内在潜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已有的三维空间等条件构建。
(四)生动性原则: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因应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不断改变,以丰富的刺激诱发幼儿快乐学习。
(五)安全卫生性原则:要使幼儿在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中生活,安全、卫生是重要条件,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服从于卫生和安全的要求,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七、结果与分析
通过一系列培训学习与实践活动,教师与幼儿都亲历了环境的生成与发展,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是密切联系的:主题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主题创设环境,环境生成主题。环境创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它随着主题活动的展开逐渐发展和完善,并自始至终地贯穿整个主题,是教师和幼儿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主题必须依据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地开展。如果教师把握好时机,就能引导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如在开展“美丽的家乡----长泰”的主题活动之前,老师将收集的有关引出主题的资料“家乡的芦柑”、“马洋溪漂流”等食物、相片在环境区露出冰山一角,由此引起戴其等几个幼儿对新环境的关注并提问,从而顺利地引出主题。接着在主题产生后和活动的深入中,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经常讨论:环境中还可以展示什么?谁来展示?如何展示等问题,从而不断生成环境创设的材料和内容,达到师生、家长都共同协商参与有关主题的环境布置的形式、内容。在主题开展的每一个阶段,为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即让学有余力的幼儿得到进一步满足,又让学力不足的幼儿有一个更长的消化过程,老师又注意做到在环境中将一些知识适当的保留,以便把握时机将主题和环境创设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二)环境激发幼儿互动,互动环境为幼儿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我们发现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幼儿的活动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会引起同伴的模仿,学习及共同探索。如在主题“一切都在变”活动中,最初引起和参加活动的只有黄钰杰、林池等几个孩子,但随着活动的进行,孩子们对各种变化现象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的热情、专注以及体验成功的愉悦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幼儿加入到他们行列中。他们将蚕的生长变化,天气的变化,各种颜色的变化等完整地记录下来,最初是几个孩子在记录,并把结果贴在展板上,后来其他孩子也开始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分工合作,相互支持和启发模仿,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使得主题教育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了解幼儿的主要途径。如教师观察幼儿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他们用什么方法作用于物体,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难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创设改变的环境来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活动。比如在“鞋子世界真奇妙”主题生成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同伴穿的增高鞋很感兴趣,就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并适时地给以语言上的提示,而且还让孩子们来设计各种各样的不同功能鞋,有黄欣容设计的照明鞋、有林雅馨设计的飞行鞋等,并展示在环境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获得了许多经验。
(四)环境促进了家园互动:物化的环境(如墙面布置、幼儿作品栏等),可以说是一种记录方式,是学习过程、教育过程的记录。而这种环境记录正是家长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反映了孩子的学习成果,也反映了孩子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育工作过程,而这些往往是家长平时看不到的。家长对孩子学习及教师工作的了解,恰恰是家园合作的前提。例如在:“交通工具”主题中,通过看录相、收集汽车模型、查资料、查阅挂历中水陆空交通工具的图片等,让幼儿动手把相关的内容剪下来,师生共同把它布置在墙壁上、区角里等,正是由于孩子的记录展板,促进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他们协作孩子在双休日上街观察、记录不同地区的车牌号码,寻找其规律,很多家长还热心地提供所需的各种物质材料,甚至参与孩子们的设计汽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家园互动。
(五)存在的问题:
1、大班幼儿人数较多,每班有五十几个,因此师幼互动受到一定限制。
2、限于本人的经验和能力有限,可能造成课题实施和总结不如意。
3、在主题开展过程中环境创设很需要家庭社区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还要加强共育的力度,尤其要加强指导家长参与到活动中与孩子共同探索,形成多元互动,让孩子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的环境成为“孩子一百种语言”的展场,这是我下阶段准备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屠美如主编:《向瑞吉欧学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后文简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的。由此可见,环境对幼儿来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主题活动中,适宜的环境和材料可以有效地引发和推动幼儿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
(1)环境创设内容的片面化。
(2)环境创设形式上注重成人的提供,忽视幼儿的参与。
(3)环境创设的动态性不足。
(4)环境创设的空间利用不够充分等等,使得环境这门隐性课程的作用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尤其是在主题活动中的环境价值更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随着对新《纲要》认识的不断深入,根据《纲要》中有关环境的要求,针对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大胆尝试运用整合的教育思想,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幼儿教育中“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整合”的价值研究》,将环境创设纳入课程实施中,将幼儿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结合主题活动创设一个幼儿能不断参与并与之“对话”的活动环境,使之更好地、更灵活地为实现主题活动教育目标服务,使课程的价值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体现。
二、研究的目标
(一)在主题环境的生动探索活动中,提升教师对主题活动与创设环境的相关经验,提高教师的观察、分析、反思能力和组织指导能力,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动手、动脑能力,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充分发挥幼儿与环境互动对话的有效价值,展现“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整合”的价值。
(二)“家园合作”的主题环境创设过程中,使家长认识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成为环境教育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创造者。
三、活动的安排
(一)研究的时间:2004年9月——2005年6月。
(二)研究的对象:大班年段三个班级。
四、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一)行动研究法:采用行动研究对环境创设的原则及方法加以实践研究。
(二)文献法:寻找学习有关理论书籍,为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观察法:对目前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缺陷加以观察分析研究。
(四)教育调查法和因素分析法:对影响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的环境因素的调查及分析研究。
(五)经验总结法:总结主题活动中师幼共同参与环境创设的活动经验和成果。
五、研究的过程
(一)2004年9月——10月为准备阶段:
1、学习有关环境创设的理论,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学习其他幼儿园的先进经验,制定课题初步实施方案。
3、收集有关资料,完善实施方案。
(二)2004年10月——2005年5月为实施操作阶段: 探索在主题活动中环境创设的原则和方法,边实践边反思。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每个主题的开展过程中以案例分析的记录方式记录幼儿和环境互动的情况,以文字、照片、摄像等记录方式再现环境创设的过程,便于分析与思考,并根据分析情况,作调整后继续实施。
(三)2005年6月为研究总结阶段
1、把实施过程中获得的感性加以梳理、总结,进一步提高。
2、以论文的形式完成本课题。
3、整理照片、录像,收集主题活动有关材料等。
六、遵循的原则
随着课题的深入,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对环境教育功能的认识,增强创设环境、利用环境的自觉意识,积极提高现有物质环境的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加强环境的管理,遵循一定的原则,对环境进行科学的创设,不断优化。
(一)全面性原则: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应从整体上设计安排,并把它渗透在整个幼儿园保教工作中,使幼儿园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整体效应。
(二)主体性的原则: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必须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幼儿熟悉、喜爱和积极投入的环境,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并能主动参与到环境的布置中去,并从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促进幼儿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发展。
(三)效用性原则:充分利用环境设备发挥教育效应。任何环境的创设都必需服从于主题内容和需要,不能为创设而创设,充分发挥环境的综合功能和内在潜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已有的三维空间等条件构建。
(四)生动性原则: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因应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不断改变,以丰富的刺激诱发幼儿快乐学习。
(五)安全卫生性原则:要使幼儿在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中生活,安全、卫生是重要条件,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服从于卫生和安全的要求,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七、结果与分析
通过一系列培训学习与实践活动,教师与幼儿都亲历了环境的生成与发展,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主题活动与环境创设是密切联系的:主题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主题创设环境,环境生成主题。环境创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它随着主题活动的展开逐渐发展和完善,并自始至终地贯穿整个主题,是教师和幼儿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主题必须依据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地开展。如果教师把握好时机,就能引导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如在开展“美丽的家乡----长泰”的主题活动之前,老师将收集的有关引出主题的资料“家乡的芦柑”、“马洋溪漂流”等食物、相片在环境区露出冰山一角,由此引起戴其等几个幼儿对新环境的关注并提问,从而顺利地引出主题。接着在主题产生后和活动的深入中,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经常讨论:环境中还可以展示什么?谁来展示?如何展示等问题,从而不断生成环境创设的材料和内容,达到师生、家长都共同协商参与有关主题的环境布置的形式、内容。在主题开展的每一个阶段,为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即让学有余力的幼儿得到进一步满足,又让学力不足的幼儿有一个更长的消化过程,老师又注意做到在环境中将一些知识适当的保留,以便把握时机将主题和环境创设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二)环境激发幼儿互动,互动环境为幼儿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我们发现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幼儿的活动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会引起同伴的模仿,学习及共同探索。如在主题“一切都在变”活动中,最初引起和参加活动的只有黄钰杰、林池等几个孩子,但随着活动的进行,孩子们对各种变化现象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的热情、专注以及体验成功的愉悦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幼儿加入到他们行列中。他们将蚕的生长变化,天气的变化,各种颜色的变化等完整地记录下来,最初是几个孩子在记录,并把结果贴在展板上,后来其他孩子也开始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分工合作,相互支持和启发模仿,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使得主题教育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了解幼儿的主要途径。如教师观察幼儿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他们用什么方法作用于物体,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难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创设改变的环境来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活动。比如在“鞋子世界真奇妙”主题生成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同伴穿的增高鞋很感兴趣,就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并适时地给以语言上的提示,而且还让孩子们来设计各种各样的不同功能鞋,有黄欣容设计的照明鞋、有林雅馨设计的飞行鞋等,并展示在环境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获得了许多经验。
(四)环境促进了家园互动:物化的环境(如墙面布置、幼儿作品栏等),可以说是一种记录方式,是学习过程、教育过程的记录。而这种环境记录正是家长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反映了孩子的学习成果,也反映了孩子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育工作过程,而这些往往是家长平时看不到的。家长对孩子学习及教师工作的了解,恰恰是家园合作的前提。例如在:“交通工具”主题中,通过看录相、收集汽车模型、查资料、查阅挂历中水陆空交通工具的图片等,让幼儿动手把相关的内容剪下来,师生共同把它布置在墙壁上、区角里等,正是由于孩子的记录展板,促进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他们协作孩子在双休日上街观察、记录不同地区的车牌号码,寻找其规律,很多家长还热心地提供所需的各种物质材料,甚至参与孩子们的设计汽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家园互动。
(五)存在的问题:
1、大班幼儿人数较多,每班有五十几个,因此师幼互动受到一定限制。
2、限于本人的经验和能力有限,可能造成课题实施和总结不如意。
3、在主题开展过程中环境创设很需要家庭社区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还要加强共育的力度,尤其要加强指导家长参与到活动中与孩子共同探索,形成多元互动,让孩子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的环境成为“孩子一百种语言”的展场,这是我下阶段准备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屠美如主编:《向瑞吉欧学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