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推荐课题
行业课题成果推广

构建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创新...

2014-08-05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负责人: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对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所进行的中试、示范、培训、推广,以发展新产品、新方法,发展新产业的活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又是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存在机制不活、手段单一、投入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科技成果就难以更好地转化和应用,农业科技就难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化对成果转化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环节的认识。
据统计,我国每年通过省部级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近6000项,而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目前只有48%。既导致科技资源的浪费,也造成农业生产的损失。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充分挖掘农业科技的潜力,尽快解决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真正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今年3月在中南海会见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代表时强调,要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和技术示范活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构建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有效机制。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最近,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全国农业厅局长会议上提到农业科技创新时也强调,农业科技要真正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为产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已经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
出现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主体模糊不清。由于对农业了解不深,一些部门认为农业技术进步要靠农民,依靠农业企业,致使支持农业新技术创新和转化的力度明显削弱。其次,鼓励科研人员把成果转化的公益性措施不足。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很多时候并不能与经销物资直接联系起来,推广新技术并不一定能够为技术人员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如果没有必要的鼓励措施,科研人员对推广农业新技术兴趣并不大。在实验室工作写论文、获奖励照样可以得到晋升。其三,务农人员整体素质下降,也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妇女、老人多数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较慢,致使新技术推广难度明显加大。
二、扎实实践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科学机制
农业科技只有为农业生产实践服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建设现代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抓住创新成果的适用性、推广方式的有效性和技术应用的主动性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把科技人员引入生产第一线,把科学技术引入农村第一线,为现代农业提供持久强大的发展动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探索机制创新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
一是建立联合、开放、协作机制。当前主要是推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积极努力改变课题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少这种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科技机制。只有建立起官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的关系,才能真正集中优势,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形成突破。近年来,为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索“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工作新机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结合地方、渔业龙头企业的科技需求,通过共建、科技合作、专家援助等模式,先后和十多个地方政府或渔业主管部门以及多家渔业龙头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作为地方和企业的研发中心、企业作为院的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切实解决地方渔业经济和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促进渔业健康发展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在沧州、酒泉地区建立的盐碱地健康养殖示范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和深圳华油公司共同开发深水网箱等项目,由于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通过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引导,吸引地方政府、企业相关配套资金及其他方面的大力支持,共同攻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农(渔)民转产转业、增收致富提供了新途径,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推动建立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资源影响很大,区域性非常强,加上我国农业生产主体是千家万户的家庭和农户,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通过以点带片、以片带面、辐射推广、逐步推进,最后形成优势产区、优势产业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根据农业部提出的优势产业带建设,充分利用科研和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功能比较先进、设施相互配套、能开展规模化实验的有利条件,不仅承担国家和行业重大科研任务,在保护、保存重要珍稀物种,引进、选育优良养殖品种,攻克鱼类繁育、养殖中的关键技术难关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同时,注重科研实验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开放办基地,坚持抓好科研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做给农(渔)民看,领着农(渔)民干,带着农(渔)民致富奔小康”。将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成为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孵化器”,向农(渔)民传授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窗口”,带领农(渔)民致富奔小康的“助推器”。例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北京房山区建设的鲟鱼中试基地,采取“基地+农户”模式,与房山区政府共同实施了“千池、千户、千万元”的鲟鱼养殖脱贫致富工程,采取优惠向农(渔)民提供优质苗种,派科技人员现场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惠农措施,带动周边900多户农民通过鲟鱼养殖脱贫致富。又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大菱鲆繁育中试基地,通过“中心+示范点”模式,“以点带片、以片带面、逐步推进”,辐射周围地区,使大菱鲆养殖走进千家万户,大菱鲆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条鱼一个产业”。
三是长期坚持科技入户,将科技成果直接送入千家万户。长期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都要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深入渔业生产一线,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入户活动,“手把手”、“面对面”地将先进水产科技成果、实用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
四是支撑培育一批现代科研成果示范基地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中长期规划中提出,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产品集成与示范,通过建立科技合作和技术服务等合作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示范区,支撑培育5个较大规模的现代渔业产业基地群、 20家科技型龙头企业、50个左右中试及产业示范基地、150家科技示范点。把这些基地有机联系起来,成为我国发展现代渔业的科研成果示范基地集群。与此同时,国内各渔业科研机构科技作为龙头企业的研发中心,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减少研发的重复投入。
三、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
不论是从中国水产科学院及全国水产行业科技进步的情况看,还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整体转化情况来看,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体系,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政策措施:
一是要确认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地位。这是我国农业现状决定的。目前,我国农业是以家庭和农户为主要单位,对科技的投入能力几乎为零,对新技术的接受完全依赖于政府;农业科技投入风险大,周期长,知识产权不容易受保护,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企业产业化程度很低,这些都决定我国农业企业暂时不可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科技投入依靠企业和社会是不现实的,要充分发挥以政府主导的农业科研和高校的科技进步主体地位。
二是探索建立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与生产的机制。一方面要求农业科技面向农业生产。农业科技是农业生产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基础;同时要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推广转化机制。我国每年的农业科技成果不少,但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却不多,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推广转化机制。更重要的是要求政府主导。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科技成果往往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加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风险高,不能只靠市场拉动,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力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关注农业科技投入的强度和体制性问题。近年来,我国推行“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等重大战略,实施的“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等项目,使我国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1年,国家又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总的说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有限,应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投入。对照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和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规模应该说还不够,表现为支持的范围偏小,支持的力度偏小,起到的作用受到限制,目前发挥的作用更多的是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从宏观上看,农业科技创新创新投入的多部门管理,也导致推入机制分散,考核机制多样,价值取向不统一。投入虽然增加了,但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
四是建立引导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千万家的评价考核机制。目前,我国对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单一,过分强调发表文章等,造成脱离实践单纯做论文,盲目追求论文数量,而忽视研究成果的真正价值,研究的成果很多,但真正能应用生产的很少,既造成人才和资金的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