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幼儿教育

科技活动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2014-08-07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负责人:
自2006年9月我班实施"科学技术生活化"课题研究以来,我们接受了上海教育科学园教师发展中心徐子煜教授的指导,之后又翻阅了有关科学技术的书面资料,网络资料.通过外出学习及院领导的手把手帮助我们进一步地学习和更新理念,在观念上对"科学技术生活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慢慢摸索,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在这一个学期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迷”上科学.就如:一次"能吸水的尿不湿"的活动中,我班的“小捣蛋”杨立文一直都漫不经心的,直到他看见尿不湿在别的孩子的实验中,变得晶莹剔透像果冻似的的时候,他瞪大了双眼好奇地说:"咦!这么好玩的。”他也非常认真地做起了实验,还兴高采烈地跑来对我说:“徐老师,你看尿不湿这么小,吸了水变得这么大了,水还不漏出来,真神奇!”我听见他的话着实把他表扬了一番,还耐心地告诉他尿不湿为什么会吸水的原理,我从没见他听得这么仔细过。之后,我发现杨立文小朋友每一次科学活动都非常认真。这就是兴趣的力量,科学的力量。
  二、科学教育生活化,学习身边的科学
  课题刚开展时,如何为孩子们选择适合他们的科技活动?正是我们的疑惑之一.刚开始我们活动选材脱离生活化,注重实验和知识性。可幼儿学科学是否真是人们理解的那样神秘莫测,深奥抽象呢?通过外出学习和交流我们懂得,幼儿学科学应始于对周围事物的好奇,进而产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过程。科学探究应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让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例如:蝴蝶是怎样生长的?蝌蚪为什么会变成青蛙?泡泡吹出来一定是圆的吗?让孩子玩冰块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在洗手帕、吹泡泡中认识肥皂的特点等等。为此,我们为幼儿选择的科学教育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利用身边的事物及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把科学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让幼儿在生活中接触科学,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去,萌发探究问题的兴趣,为幼儿终生的学习和发展作准备。
  孩子们的兴趣点常常反映在交流谈话中以及对现象的提问上。例如:在一次课间休息时,陈文铮和周晖翔拿着我上课时用来吸挂图的磁铁把玩,还有几个孩子围着他们边讨论:"这是磁铁会吸东西的."另一个说:"放地上他就不会吸东西."我们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个“好玩的磁铁”的主题.再如:几个男孩子为一坏了的玩具车犯愁,各自说着修理它的办法,有一个小朋友说:“我们要是有工具就可以把他拆开来。”我们利用这些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确定将要开展的主题“工具”。再通过分析,运用图示的方法,编制主体网络,反映主体中各部分内容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展开的一些主要线索。还有“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水真好”“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都是源自于幼儿的生活。
  三、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科学活动
  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多种形式和方法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使幼儿发挥主动性,取得理想的效果。
  1、观察、记录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和探究欲望。我们提供幼儿观察记录的本子。例如:在自然角饲养着孩子们带来的乌龟、金鱼、蝌蚪等小动物,每天孩子们都要记录“今天它变得怎么样了”?“我为它做了什么”。不仅如此,还根据季节变化种植大蒜葱等。供幼儿纪录它们的生长变化,根据幼儿纪录的情况引导他们分析,讨论:为什么仙人掌生命力强,而鲜花马上枯萎死去?小乌龟为什么冬天只睡不动?孩子们通过观察,记录,获得了直接具体的经验。
  在科学活动“磁铁”中,我们投入了多种不同材质的材料,如“别针、木头、布、铁钉、泡沫”等,让幼儿分别把它们与磁铁碰撞的不同结果记录下来。这样的操作活动,以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幼儿凭着自己的观察、操作便能获得知识经验。
  2、探索、操作
  我让幼儿做“磁铁能吸引什么”的小实验,“用磁铁拉火柴盒”的小实验,先将几个图钉放在火柴盒里,火柴盒就被拉动了,孩子们快活极了。我及时引导幼儿认识到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的特性。接着我们又做了让大头针在塑料板上跳舞的小游戏,孩子们边做边玩,非常高兴。
  在做“摩擦生电”的小实验中,我先让幼儿用塑料积木去吸碎纸屑,问幼儿:“你能把纸屑吸起来吗?”孩子都说:“吸不起来。’我又请幼儿用塑料积木在自己的手上或头发、衣服上不断地摩擦后再去吸碎纸屑,他们惊奇地发现纸屑被吸起来了。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沉浸在欢乐之中。我不仅让他们了解摩擦生电的道理,还把生活中摩擦生电的现象讲给他们听,如晚上脱下毛衣,有时会看到一闪一闪的亮光,听到噼啪、噼啪的响声,这是为什么?小实验培养了他们学科学,爱探索的精神。幼儿回家还把这些实验做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科学小实验是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有趣活动。它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扩展了幼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创造幼儿自由探索的环境和条件
  材料是幼儿开展科学探索的物质基础。幼儿就是在不断、主动的操作材料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的。科学提供各种材料,充分满足幼儿的需要是进行科学教育的保证。
  在科学区,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活动材料,如“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放大镜,望远镜,三棱镜以及有机玻璃等有关光学的材料;木块,钉子,橡皮泥,纸,瓶子,泡沫,石头等有关沉浮的材料;电珠,电池,金属丝,玻璃棒,毛毡等有关电的游戏材料;还有不倒翁,天平,陀螺等”。孩子们百玩不厌,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4、实践
  我们的科学教育活动是来自于生活,通过生活而最终是为了生活。我们注重通过幼儿的生活实践,让幼儿调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主题活动中,我们开展了“植物栽培”的活动,并每天都给自己种植的植物浇水、记录。在设一活动中,孩子们遇到了不少难题,同时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许多新的经验。例如:何亚卿在一次观察植物时问我:“徐老师,为什么我的植物上有黑黑的东西。”我看了半天也不知到底是什么,我就和何娅卿一同把它种在土里,过了一段时间,竟然真的长出了小苗,我们都非常开心,并告诉了别的小朋友,让他们一同寻找自己植物中的种子在哪里。
  四、参与课题后家长、教师、孩子的改变。
  1、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幼儿不只是生活在幼儿园中,幼儿还生活在家庭中,家庭对幼儿的成长很重要。我们要借助家长的特长与职业资源配合科学教育。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所在的工作场所,是幼儿开展科学教育的真切的科学场所。如在农场工作的家长,为孩子们联系了参观蔬菜基地;在部队工作的家长生动得给孩子们讲述武器的作用;平时准备废旧材料、上网下载资料、寻找图片等等。开始时有部分家长对我们的工作不够支持,但通过交流、看见孩子在参与了科技生活化的课题活动后的变化后,都改变了态度,很积极地参与,在家里还经常和孩子一同做实验。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使科学活动的现场教育资源得到了丰富。
  学期开始时发放的家长问卷只能收上59%,学期结束能收上90% ;
  2、教师的在观念和实践中的改变
  刚开始我们对什么都疑惑,摸不着头脑。通过各种途径如:翻阅资料、上网查询、外出学习、教研交流等进行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理念。对活动的准备、内容的安排都能遵循幼儿的兴趣和心理、生理特点。过去还存在探索实验活动中,启发引导和归纳总结语言不规范、不确切,使得引导不明确、讲解分析不够清楚。经过活动意识到这点,我们在课前更注重这方面的准备。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VCD、DVD、摄像机等一些先进的科技产品进入了千家万户。我们会运用电教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特别是它能使抽象具体化,同时又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具有视听结合、直观形象的优点。有的现象很难对幼儿解释清楚,而一些VCD、动画却能形象地把它演示出来,让孩子们一看就能明白,既生动又入浅出。
  3、孩子在课题研究中得到的进步
  “科学技术生活化”的课题研究能够促使幼儿认真仔细的观察事物,并注意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较好的培养了幼儿对科学活动地探索兴趣和愿望。对幼儿的求知欲、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等科学素养都得到提升。 在“科学小实验和科学游戏”中,让幼儿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小实验不仅能帮助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知识,在感知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分类、测量和思考等智力技能,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如:在磁铁能吸什么的实验中,让幼儿用系有磁块的钓鱼杆钓铁片、塑料片、纸片等制作的鱼,结果发现,只有铁片做的鱼全被钓起,其它的鱼一条也没有钓起,这是什么道理呢?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使幼儿懂得了磁铁能吸铁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幼儿善于动脑,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经问卷调查表示在好玩的磁铁的主题中活动前对科技的兴趣是65%,活动后达到98%;有水真好的主题中活动前在家愿意参与实验的有45%,活动后达到92%;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主题中活动前会爱护植物的是30%,活动后达到80%;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主题中活动前幼儿喜欢观察事物的有42%,活动后达到89%;工具主题中活动前能认识五种以上工具的有17%,活动后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