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幼儿教育

如何培养幼儿在科技活动中的探索能力

2014-08-07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负责人:
幼儿科技活动是指教育者创设特定环境,为达到科技教育目的而引导幼儿从事的科学性探索活动和技术性操作活动,它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世界,这就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在科技活动中的探索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索的先决条件
  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帮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这有利于引发幼儿深入探索的内在动机,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形成问题意识。当幼儿面对未知现象时,输入头脑中的新信息,幼儿会对此产生疑问,发现问题。例如:在活动“膨胀”中我拿了一些干的白木耳和一些胀开的白木耳请小朋友来比较,他们就发现了为什么干的白木耳小小的,而湿的白木耳则大大的好像一朵花似的。接下来小朋友通过自己的的操作探索很容易就发现了某些物品遇水膨胀的现象了。
  二、开通探索渠道,提升幼儿的探索价值
  1.设置矛盾,让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幼儿发现问题之后就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看作是假设阶段,但是由于假设是一个思维内化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很难独立完成,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提出矛盾性的问题帮助幼儿运用初步的逻辑推理进行假设或猜想。例如:“纸桥”活动中,提出“同样的一张纸为什么折过比没折过的力量更大?”让幼儿尽情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自主动脑、动手、发现合力的作用。教师除了要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想法外,有时还需指出矛盾的事实,使幼儿看出原有的错误或问题的更多方面。例如:活动“纸的力量”中,一开始小朋友都认为牛皮纸的吸水性最强,实验过后小朋友一致得出结论:宣纸的吸水性最强。
  2.亲历探索过程, 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开展科学小实验和科学游戏,通过让幼儿亲自操作探索感知隐含的科技原理,在动手中获得知识,在感知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体验发现的快乐,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活动“怎么让鸡蛋不滚动”中,小朋友积极地动手动脑尝试用各种方法让鸡蛋不滚动,有的用绳子、有的用米堆、有的用积木、有的用白纸等等,每一个小朋友都在亲历探索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思维的再创造。
  3.引导幼儿主动表达自己得出的结论,提升探索水平
  当幼儿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探索,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对活动中获得的新经验进行处理。一可以团体讨论 ,使幼儿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进行一次梳理,以此强化新获得的经验,而当幼儿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时,说明幼儿的行为在逐步内化。例如在:“纸的力量”活动中,幼儿探索了用报纸提水桶后后,教师问幼儿:“你们是怎样用手中的纸将一桶水提起来的?”并让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幼儿争先恐后地说:“我将几张报纸叠在一起就能将水桶提起来”“我把一张报纸多折几次就把水桶提起来了”等等,为接下来有让幼儿探索用哪些方法更省力提供了新经验。二可以开展各种展示活动,幼儿的思维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而当他们运用不同方式去表现同一种现象时,就会发现新使用的方式注意到了前一种方式没有注意的问题。这样,在连续运用不同方式的过程中,幼儿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和深刻。教师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泥工、剪贴、角色扮演等表征方式,进行探索成果的表达和交流。
  4.鼓励尊重幼儿,探索过程中给予充分自主
  教师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应该扮演积极的支持者和平等的合作者的角色。用多尔的话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当幼儿产生并表达一种观点时,教师并不直接指出对和错,而是让幼儿通过主动探索,让自然结果和客观事实来挑战幼儿的认识,证明或推翻原有的想法,自己得出结论。因为直接告诉幼儿答案,直接纠正幼儿的对错或是直接代替幼儿去做,容易使幼儿疏于思考,阻碍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作出发展性反应,生成新的探究活动。例如:在“有趣的三角架”活动中,有些小朋友用了四根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之后就认为最少能将小木棒的数量为四,结果在看到到用三根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这个矛盾的事实之后,小朋友就认识到以前的结论是错的,开始自主地思考新的原因并进行探索。当然当幼儿的探索无法进行时教师应提供必有的帮助 。由于幼儿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否则会使幼儿放弃探索,失去自信。比如在制作测量轮的时候,因为纸板太硬小朋友不够力气扎洞时老师就要予以帮助。
  三、充分运用材料,为幼儿探索发现服务
  幼儿科技活动中,材料是条件,是基础。有了材料,幼儿才有操作可行性,没有材料,工作便无从做起。材料是孩子隐性的老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目标通过材料表现出来,材料的投放要为教育目标服务,也就是说教育目标可以隐含在投放的材料中,渗透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中。幼儿一旦进入老师所精心创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即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我们强调操作材料的适宜性和挑战性,这样的科学探索活动,所有幼儿都有机会亲历探究的过程。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与材料的互动,使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并培养科学精神;帮助教师全面提高科技课堂质量,全面提升教师的科学教育专业水平。比如在“膨胀”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海带、紫菜、银耳、压缩海绵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就会惊喜的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新发现“银耳变大了”、“海带变大了”、“紫菜变大了”……这是因为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能让幼儿具体形象的理解“膨胀”这一简单又深奥的科学现象。而同一科学活动目标,准备形式不同的材料。如在“怎么让鸡蛋不滚动”活动中,准备了积米、沙包、尾巴、纸、铅丝、海绵、积木、电线、布、瓶子、各种盖子等一系列材料。虽然这些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也不一致,但是他们可以从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不断积累有关支撑物体的多种经验。同时,还应提供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的材料。如活动“水中取物”就有回形针,玩具,一元硬币,夹子,茶叶罐积木,塑料玩具,纸杯,玻璃球等探索材料。通过对比小朋友很快就发现了铁制材料吸上来,非铁制材料则不能。此外提供材料让幼儿制作简单的科学玩具,更能激起幼儿的尝试探索欲望。如提供厚纸片、火柴棒让幼儿制作彩色陀螺,这样即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操作,又可以让幼儿自己反思活动失败的原因,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四、重视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
  幼儿的科学探索是与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分不开的,他们对具体的事物总想摸一下,摆弄一下,进而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就是探索。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两个重要条件。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受直接经验的影响,具有局限性和阶段性。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幼儿的错误反映了他当前的认识水平,那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认识,而在幼儿的认知结构上却是合理的和“正确”的。幼儿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愿望去探究周围世界,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认识世界,我们总是耐心地倾听和观察,了解幼儿的真实意图,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帮助,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从事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幼儿在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心理氛围中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他们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激发了幼儿巨大的探索和创造潜能。
  古语说:授之于鱼,莫如授之于渔。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不光要掌握知识经验,还要富有科学的探索精神。探索是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对于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发展特长、激发科学智趣、培养科学素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小养成这种探索精神,将会推动他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地认识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实践工作中,我把这些新理念、新要求贯穿于科学教育始终,提高幼儿的探索能力,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