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推荐课题
基础教育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合作学习

2014-08-07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负责人:
摘要: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当今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若要想较为全面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方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通过自身的探究获得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师生共同求得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增强。

  关键词:合作学习 师生互动 生生交流 相互促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说明新课改、新理念、新思维,促使当今教学新方式、新模式,力图使得学生获得新方法、新知识,构建新思维,逐步形成新意识、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创新素质,这就是我们当今教学要追求的目标。
  在当今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以教学相长,相互和谐,师生共谋发展而聚焦于一起,即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个体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纳入课堂中,使合作学习成为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要求:“学会与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那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合作学习呢?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形式
  当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就是由几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学习,并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复述、精致和扩展知识,同时强调小组成员在提问和解释过程中必须组织知识,形成联结,并回顾所有支持信息加工和记忆的过程,同时小组互动会造成认知冲突和不平衡,从而使个体质疑自己的理解,并寻求新的解释,最终导致新的认知平衡,以实现在合作学习中的思维创新。当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推理、理解、批判性思维等高级心理机能均起源于社会互动,然后被个体内化,形成并完成思维任务,最后才能独立完成。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最终实现个体对知识的内化和应用的过程。
  合作学习中要怎样进行分组,要因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而定,常见的有三种列表如下:
  知识内容复述或整合性知识探究性知识技能性知识
  小组规模4-6人4-6人两人一组
  小组构成异质或同质异质异质
  任务复述整合探究技能
  教师作用协助者协助者示范指导
  潜在的问题不当的帮助、不平等的参与不主动、没有认冲突不当的帮助、没有提供充足的时间对话
  解决的途径直接说明合作的内容与方式、示范正确的帮助、记录互动过程构建认识冲突直接说明合作的方式、示范正确的技能
  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要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就必须保证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并相互合作。应当注意的是,即使把学生分组,也不一定产生合作行为。如果对合作学习理解不当,将会导致一些错误的教学措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地计划和监控,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训,做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明确,人员分工合理到位。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言权,杜绝小组合作学习中一两个学生包办整个学习任务;学生注重了合作学习的过程,却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小组同学在合作过程中对概念的错误理解不提出质疑并加以修正;在合作学习中的合作互动和人际交往偏离了学习的主题;有的学生又会把依赖的对象从教师转为小组中的某些同学等不良现象。因些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具备课堂的驾驭和操纵的能力,及时诱导学生去学习,解答在参与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感受和追求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体验,真正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活动的兴趣中去,共同产生学习的认同感,欣赏自己在实践中的领悟、理解、交流合作的能力,树立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信心,变学生被动接受的陈旧思想为积极参与的愉快情结,在群体讨论、集思广益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辩论、交流和反思,摈弃那些不确切和错误的观点,达到群体意见的高度统一,从而达成明确的思想认同,真正领悟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另外,在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条件,如录音、图片、资料、幻灯、多媒体电脑等,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学习,让资源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和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
  三、创设合作学习型小组
  为了使合作学习小组真正发挥作用,创设合作性小组时应注重几点:一、让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互动与交流;二是要建立良性的内部依赖,让学生体验到自己需要同伴的支持、解释和指导;三是各成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开始小成员共同合作、相互帮助,但最终必须能够独立学习,个人都要承担学习的职责;
  四是合作技能,要能提出建设性的反馈意见、达成共识、发动所有成员参与等技能;五要做到成员监控,小组成员要监控活动和人际关系,以保证小组富有成效地工作。
  合作互动小组的规模取决于学习的目标。如果目标是让成员练习或复习所学内容,则4-6名学生一组为宜。如果目标是让第个学生参与讨论、解决问题或实验操作技能等,应2-4人一组为宜。合作学习的效果依赖于成员以及他们的活动和小组成员想到间的质疑的解释,学生越能清晰深入地向组内成员解释学习内容,学习效果会越好,因为学生必须很好地组织信息、思考例证、说明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信息等。
  另外,要能使小组成员富有成效的工作,教师可根据小组的学习目标和成员年龄,合理分配角色以促进合作和学习。在分配角色过程中,教师要培训各小组成员角色如何进行有效扮演,并在不同合作中要适时进行角色转换,使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各个方面。使小组成员富有成效的合作。
  四、合作性学习的几种组织方式
  1、组内教学式
  所谓组内教学式,就是教师要在课前或课内培训好合作小组组内“专家”,在合作学习中,这些“专家”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组内进行“授课”的方式。然后教师编制一个覆盖所有学习内容的测验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把成员的得分作为小组的成绩,最后总平均进入学分认定。这种方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梳理好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严格规定好学习内容,调控好组内学习积极性,及时进行评估和检测。
  2、相互提问式
  所谓相互提问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小组成员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组内成员间相互提问、相互质疑,以构建认识冲突为载体的合作探究方式。这种合作方式是否能落到实处,关键是教师在课前就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以及必要提示卡,以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学习内容,并学会如何来提问题。
  3、总结评论式
  所谓总结评论式,就是2-3名学生一组对某一具体内容进行学习,然后由一个学生对这一具体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另一名学生对总结进行评论,指出疏漏和错误的地方;小组在重读相关内容,相互交流形成表象,联系原有的研究、例证、类比等,寻找合适的记忆方法。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推进,为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要重视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张扬;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批判性思维,发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部题的能力,要为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提供机会,让他们能独立思考,懂得怎样去寻找新的资料,经常问个为什么,让课堂教育贴近生活,接近社会,直接参与到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体会感受到课堂的开放性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合作学习活动中,老师要能提出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让他们通
  过相互讨论,查阅资料,收集信息,使用现代科教等手段去主动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开放的、主动的、活跃的和群组式的,以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独立性,教师总是给每个同学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欢乐、激奋和成功。对于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不厌其烦的给予指导,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实践中去,学生的作业,而是要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或者根据自己的要求来进行编写,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发挥想象能力,创造性地去完成作业。
  参与书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新课程标准》
  3、《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4、《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