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备好学生。
教师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要吃透教材,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清楚哪些数学教学内容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效果好,哪些内容以教师讲解分析并配合板书好;哪些内容根本不适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备好学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材的特点,确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何按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规律进行启发,引导、点拨,做好分层次教学,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要了解一般情况,又要了解个别差异;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突破重难点,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我在教学西师版第十一册《圆柱的体积》一课时,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来推导,而这一点学生难以理解。他们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把一个圆柱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体,并闪烁显示;再把一个圆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并分别进行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等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实际采用“音、像、动画”相结合,动静穿插、形象生动,让学生感受到多种感官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区一小罗启彪老师讲《圆的认识》时,利用flash课件,展示了汽车轮子为什么不是方形、三角形…..而是圆形的情境图,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跃跃欲试地想去努力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最高点,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到新课学习活动中的准备;再如我在讲《圆锥的体积》时,通过课件的倒水实验展示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操作能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讲《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通过课件展示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倒水实验),还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课堂上,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们在不断思考,不断讨论,不断交流中形成自己正确的观点,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增大容量,促进习题练习的有效性。
教师在设计数学的练习时要考虑到对于每个学生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作业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灵活一些,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和弹性,可以满足各阶层学生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通过习题的练习,可巩固、检查教学效果,达到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但是学生在做数学习题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练习效果不好,有效性低。这时如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改变练习的形式,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从而提高习题练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手段能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是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当然在教学中应该扬长避短,有选择的进行运用,使它和我们传统教育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互补互进;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效地融合于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