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推荐课题
基础教育

寓生活实践于化学教学 还化学课堂以生活本...

2014-08-07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负责人:
摘要: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充分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化学教学充满“生活化”作了一些探讨。主要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使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几个途径和具体表现形式,力求通过这些尝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 化学教学 情境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选择了“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改革理念与教学策略,“向生活世界回归”是现代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和最为根本的任务。在新课程的标准的要求下,化学教育更加强调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启示我们,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1] 教学中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而且更为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这与新课程所强调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要求不谋而合。
  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中学阶段的教育受“应试”目标的影响,教学发生了异化,表现在:重书本,轻化学与生活、社会、生态的联系及影响;重知识认知,轻情感和意志培养;重结论,轻科学思想、过程与方法;重应试解题,轻观察、分析和解释社会生活中实际化学现象与问题的能力等。[2] 这种脱离生活实践的教学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让化学课堂“回归生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3] 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化学知识,活用化学知识,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更多的活力,从根本上实现高效课堂的初衷。这符合新课程发展的趋势,更是符合化学教学的本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去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因此,本课题组一直在致力于针对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索和研究。力求打通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界限,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还化学教学以生活本色,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和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一下化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些可行且有效的途径和具体表现形式:
  一、课前预习生活化
  翻翻我们的课本,不难发现,有许多知识是与现实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然而,许多学生习惯于拘泥于封闭、狭隘的书本世界里,而不善于从充满活力的现实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对生活缺乏必要的体验和反思。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仔细思考一下现实生活中哪些生活经验、生活事件、生活现象可以作为教学的铺垫,如果学生在相关知识方面已经缺乏必要生活经验,教师应布置如观察、调查、家庭小实验等形式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接触生活,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如学习化学电源时,让学生到社会上调查生活中常见化学电源,研究电池的材料、原理、类型;学习金属腐蚀时,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护栏、铝合金生锈,进行调查分析,做到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相关内容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科学学科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课堂活力,进而对科学课堂产生亲切感、眷恋感。
  1、利用日常现象创设“生活化”情境
  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现实生活和直接经验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是学生学习的活动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把化学现象与生活、生产和自然 <http://www.studa.net/lixue/>现象联系起来,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1)在学习“铁和铁的化合物”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情境:削皮后的苹果颜色就会变锈,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虽然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但真正关注过、深入探究过的学生其实并不多。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Fe2+与Fe3+在溶液中各显何种颜色,有哪些化学性质?通过这一点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将学生顺利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2)高中“物质的量”教学是个难点,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就一教室里的纯净水创设情景,请学生们想个方法计算一下这些纯净水所含的分子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考,使学生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3)学习“乙醇的性质”时,可用生活中人们所熟知的“酒为什么是陈的香?”和“炖鱼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料酒和醋?”像这类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有亲切感,激发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利用新闻和社会热点创设“生活化”情境
  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里面蕴含着许多的化学知识,将其中与学科知识有关的内容设计成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社会密切地联系起来,可增加形象感和人文性。化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课堂也会显得充满生机与活力。 例如:(1)利用某日天津的空气质量报告,引起人们对二氧化硫的关注,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入对二氧化硫性质的学习。(2)利用某报曾刊新闻:2010年12月6日中午12时20分许,在高速公路G22线1872段发生车祸:一辆满载15吨浓硝酸的罐车进入弯后冲出路基,翻入路旁便道,并爆炸起火,事发现场还不时腾起阵阵黄色的烟雾,大量刺鼻的气味让人窒息。浓硝酸所到之处冒起了白色的烟雾。通过真实事件中描述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浓硝酸的性质。
  3、利用化学故事(生活故事或者化学史)创设“生活化”情境
  故事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千百年来,在这奇妙的世界上酿出的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故事,真是浩如烟海,有的趣秒横生、有的惊险离奇、有的感天动地,用这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并且引人入胜的形式充实课堂,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独到的功效。例如(1)在讲解“原电池”一课时,先给学生们讲解了一则故事:一位漂亮的格林太太在一次车祸这后,镶了两个牙齿--一颗金牙,一颗不锈钢牙,可从此之后,格林太太就患上了经常头痛的毛病,医生也百思不得其解。接下来我请同学们来扮演医生的角色,分析一下格林太太的病症。这个有趣的问题一提出,便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很自然的让学生带着兴趣和无线的好奇开始“原电池”一课的学习。(2)在讲解“浓硫酸性质”时,首先给同学们展示一封浓硫酸写给水的情书,这顿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然后带领大家通过阅读,从中剖析、提炼出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在介绍“电解原理应用”时,通过讲解化学史上发现元素最多的科学家--戴维的成功故事,引出活泼金属的冶炼方法--电解法。其实,与化学相关的故事不胜枚举,化学故事以它特有的魅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大有可为,确实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4、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生活化”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具有形象直观、真实明理、引人思考等特点,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1)“原电池”原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制做“水果电池”:取一铜片和一块锌皮插入柠檬中,就做成了柠檬电池(也可用番茄、桔子、土豆等)。用导线接通电池两极,再把导线的另外两个头放在自己的舌尖上,就可亲自感受一下"触电"的滋味了。新颖奇特的实验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什么会有触电的感觉呢?如果都用铜丝或锌皮会怎么样呢?为什么要用富含水分的水果或蔬菜?这些疑问很自然地推进了教学的深入。(2)在讲解“乙醇的催化氧化性质”时,让学生把铜戒指放在酒精灯上灼烧变黑,直至红热,然后将戒指快速放入酒精中蘸一下,铜戒指很快恢复原状。通过追问:乙醇在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铜在变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逐步揭示反应的原理。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是一股你不能视而不见的力量。而有“生活味道”的化学实验恰如其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创设更为直观、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这样的教学不仅更富于启发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动手、动情、动脑的有机结合,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知识内化效率和学以致用的真实能力。
  5、利用宏观与微观的类比创设“生活化”情境
  微观物质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很抽象,难于理解。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根据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的相通性特点,我们常用宏观物质来喻微观物质。这样把学生看不见、难于理解、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物,教学效果 比较显著。比如:(1)在“碱金属活泼性比较”教学中,从Li到Cs随电子层数增加,原子核与最外层电子之间的距离越大,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碱金属活泼性递增,许多学生对此疑惑。在教学中,可用皇帝与戍守边疆的将军类比,“天高皇帝远”。若将军距皇帝近,往往皇帝对将军就不会失去控制,可谓“君”令如山,令行禁止;远则不然,戍守边陲的将军往往有“君令有所不受”之心。同理,碱金属中锂原子(Li)最外层电子距原子核最近,核对最外层电子的控制力最强,最不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活泼性最弱。而铯原子(Cs)最外层电子距原子核最远,核对最外层电子控制力最弱,最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活泼性最强。 (2)在讲解“气体摩尔体积”时,比较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下体积主要影响因素时,单纯解释粒子大小、粒子间距、粒子数目的影响,既抽象又难懂。如果用小学生和大学生排队,学生大小、学生距离、学生多少对队伍形态的影响作类比,学生既容易接受,有能记得很牢固。
  三、课后作业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 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4]学生学习化学就是要应用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 因此作业不应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应该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的新特点。生活世界是生动的, 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知识的价值, 从而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与价值, 增强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因此,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化学现象为依据的问题。例如:(1) 在学习“乙醇”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解释为什么人喝完酒后会脸红?(2)学生在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之后, 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 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 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当然还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热点,布置课外学习题目。如牛奶中发现的三聚氰胺,它们的化学成分是什么?为什么要添加?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赤潮和水富营养化?新能源开发有哪些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简单实验布置为课后生活化的小实验。比如:(1)在学习原电池后,让学生利用家庭中的物品制作各样的原电池,并比较他们的供电效率。(2)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后,让学生检验食盐中是否含有碘等等。
  四、课外实践活动生活化
  开展化学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开展化学实践活动是,可以选用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内容。例如:(1)利用照片、漫画、短文等记录你身边发生的污染空气的现象。(2)调查汽车、工厂和家庭使用的不同燃料的性能、价格、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有哪些?(3)调查你家以及你生活的社区金属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回收情况和回收的价格等,对今后如何回收金属废弃物提出自己的建议。(4)调查市售洗衣粉的价格和成分,分析不同产品去污能力的好坏,谈谈使用无磷洗衣粉的好处等。这些实践的内容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这些学生熟悉的实践内容,不仅能帮助他们复习、理解、记忆学过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引他们探究新的化学现象和规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把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联结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从死记硬背,远离现实生活的学习过程中解脱出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掌握知识、发展 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真正做到让化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从生活中走出来,再将化学知识回归生活,使化学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李小林.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4,3
  [2]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学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宋心琦. 关于化学教材与教学改革的一点想法--对化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认识[M].化学教育,2000,(1)
  [4]张克龙.  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 . 化学教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