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工学结合 创新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模式
惠州商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综述
(广东省惠州商业学校 梁乃锋 516003)
摘 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 2005年,周济部长指出,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转型、政策出台的时滞性以及政府、企业、学校等部门在发展职业教育认识和行动上的不统一给职业学校推行工学结合带来新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形势要求、社会行业的推进、技术人才紧缺、职业教育的投入增加等又给工学结合带来了新的契机。惠州商业学校迎势而上,率先在广东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新模式:教师带队,学生集体进厂生产实训;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体系;产教结合,企业参与教学设计,实施订单培养;建立有效的工学结合实施、管理、考评、薪酬体系。本文将结合该校实施工学结合的背景、现状、影响、存在问题、对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对工学结合进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应当共同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重任,一同推进工学结合的实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 惠州商业学校 教学改革 综述
1 前言
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是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按照产业的要求,通过校内场馆、校办工厂、校企合作等方式,将学校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一种综合教育教学模式。工学结合在我国职教领域的实践已经多年,但是,系统完整的工学结合概念并没有提出,近年,职教领域更多的定义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工学结合概念的阐述没有简单停留在的教学主体(学校)和社会产业(或企业)之间关系上,而是更多强调职业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即学)和更多的着眼于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即产)的根本上,因此,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够反应职业教育的本质。“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期,面对工学结合实施的新问题,如何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不仅关乎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关系到人才战略的实施。
2 工学结合实施的背景
2.1 国际背景
2.1.1 “中国制造”的国际背景
现代制造业是社会发展的典型标志,它代表了社会产业的发展前沿,世界加工制造业的大举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继英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被冠上这样头衔的国家,“中国制造”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契机,也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一个代名词。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应该是这个转移的一个最核心的因素。因此,发展现代制造业需要一批具备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顺应潮流,主动培养能够适应世界加工制造业转移趋势的人才成为当前一个时期教育的重点问题。如何迎势而上,为“中国制造”增添后劲,职业学校传统教学模式必须要经历一次彻底的变革。
2.1.2 工学结合实施的国际经验
德国是全球公认的职业教育发展最好的国家,同时德国也是成功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典型代表。在德国,这种教育模式称为“双元制”,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的特点在于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产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学生进入工厂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成功实施为各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参照系”。
2.2 宏观政策背景
2004年9月14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七个部门联合发文强调,“……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积极推行选修制或学分制,逐步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以三年为主的基本学制,其中一年到企业实践。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
2005年,周济部长在教育部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转变,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一是要保证第三年到企业实习,二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制如,1+2、2+1、1+1+1等。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逐步推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便于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也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提高办学效益。
2005年8月19日,全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周济部长指出:“天津市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模式,是职业教育值得大力借鉴、学习和推广的模式。工学结合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符合产业需求,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也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相吻合,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经济背景
2.3.1 经济体制的转轨
中等职业教育特别强调技能教育,因此,它的特性决定了工学结合是完成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时期,政府对经济发展和教育统抓,职业学校往往由教育以外的行业主管部门来直接管辖,因此与产业、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工学结合的推进从宏观上都由一个部门来管,是“家务事”,校企双方之间的沟通较为顺畅,工厂企业在接收学生实践实习时也顺其自然。但是,在原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众多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脱离,政企分开,学校也划入了教育主管部门,工学结合就成了企业的“家外事”。企业市场化运作,以经济利益为核心成了众多企业的共同选择,因此,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考虑到的首要因素就要与企业一致,即能否为它带来直接效益。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廉价,处在产业链条低端的制造企业用人选择空间宽广;另一方面,工学结合涉及的环节复杂,给企业生产带来众多不便,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竖起了一道厚厚的屏障。
2.3.2 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而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调整相对滞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与企业需求出现矛盾。尤其,以珠江三角洲为典型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对传统的职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成为以电子、电气为主导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基本形成以广州、深圳为龙头,以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为支柱的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成为全球性信息技术产业高度集中的地区之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存,产业发展对操作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明显增加。
2.4现有的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模式
综观现有职业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大致有几种:第一、以管理、财经类学科为主院校,学校教学的硬件投入相对较少,教学环节中对实践性教学的要求也少,少数的实践性环节多采用参观、调研等方式进行。第二,以理工类学科为主的院校,由于教学要求,即使拥有一定的教学设施设备,但是由于投入较大,真正能够完成所有教学试验的不多、真正能够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不多;这类学校另外一个途径就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或者开办自己的校办工厂,解决部分专业学生的实训问题,但是,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校办工厂都会以直接的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的目标。另外,由于实施工学结合将会给学校带来不可预计的意外成本,部分学校将实训任务转嫁给学生,安排特定的一段时间,由学生自行寻找安排进入企业实践。因此,学生的生产实训还是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5惠州商校近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近年来,惠州商业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一直走在省内同行的前列,取得的成果受到社会和业界的广泛好评,并一举成为广东省重点、国家级重点、广东省首批10所现代化示范学校和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惠州商校坚持以“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知行合一,以行为主;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教育理念育人,特别是对于工艺学科,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2001年就开始了 “专业+职业+企业”的办学模式,2003年开始全面实施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并且将学生职业教育划分为理论学习、专业认知、职业体验、生产训练和毕业实习五个阶段。2005年9月,工学结合正式启动。
3 惠州商业学校实施教学改革,推行工学结合的情况
3.1 基本情况
3.1.1 以职业体验和技能培养为根本目标
惠州商校实施工学结合的基本目标和方向有两个方面,即一方面通过学生在企业岗位上的一段时期的工作,加强其职业意识的提升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即具有较为普遍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质,进而认识到职业基本操守、工作的基本原则,达到职业体验的目的。另外一个方面,学校为每组工学结合队伍配备了专业的指导教师,目的在于,通过真正的生产实训,达到巩固基础知识,强化操作技能的目的。这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符合普通教育人格塑造培养的教育目标,也兼具了职业教育技能操作人才培养的目标。
3.1.2 实施学分制改革,建立“弹性学制”
2005年8月,惠州商业学校教学年会上,经过全校教师的集中研讨,通过了《惠州商业学校关于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的决定》,并详细的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决定在工艺制造系全面推行工学结合和柔性学制,所谓柔性学制也称为弹性学制,即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将教学分为理论学习、专业认知、职业体验、生产训练,毕业设计等五个阶段,并根据专业特点,分别制定有调整性的教学计划,推行2+1(理论学习两年,工厂生产实训一年)、1+1+1(理论学习一年,学校工厂实训一年,毕业实习一年)等模式。同时配合推行学分制改革,学生能否完成学业,用学分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学校的要求,可以在部分课程中有选择的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3.1.3 校企全面合作,企业参与教学设计,实施“订单培养”
为了解决工学结合所面临的新问题,惠州商校大力创新改革适应产业变化,主动出击,寻找与产业和企业的最佳结合点,完全面向市场办学,以企业人才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先后与香港工业总会、惠州五大产业集团(TCL、德赛、华阳、侨兴、丽日)合作,建立订单培养等项目,每年按照订单像这些企业输送毕业生;另外,一些企业还参与教学设计,制定专业方向、教学计划等,面向我国最大的外资项目中海壳牌大亚湾开设了化工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每年为该基地定向培养60名学生;面向侨兴集团开设侨兴电子班,每年为其培养60名电子专业操作人才等等。
到2006年3月,惠州商业学校工艺制造系已签订了10个订单项目和建立了15家校外生产实训基地,分布在惠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核心地区,企业以电子、加工制造、服装等行业为主。每年有1000多人进入企业生产训练,并为这些企业定向输送毕业生500多人。
2005年9月到2006年1月,在18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360多名学生分别深入企业开展生产实训。
3.1.3 完善工学结合制度,建立有效的“薪酬保障体系”
工学结合与学校教学存在的一个最大区别还在于,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执行、管理、考核、考评体系,为此,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完善了制度,制定了《惠州商业学校学生生产训练指南》、《惠州商业学校学生生产训练安全保障制度》、《惠州商业学校学生生产实训考核办法》、《惠州商校生产实训指导教师实用手册》、《惠州商业学校学生生产训练薪酬实施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为工学结合的有效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操作指南。
《惠州商业学校学生生产训练薪酬实施办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企业薪酬制度和学校的管理办法有效的对接,既使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了保证,又在考评体系下,提高学生的效率意识,劳动意识,为学生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3.2 阶段效果
第一,从教育改革目标层面看,惠州商校工学结合整个推进的过程和反馈结果可以反映出,学校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思路正确,实施手段先进,克服了与企业合作的矛盾,在工艺制造系得到了最好的实践。工艺制造系在实施工学结合的工程中,逐步完善实施方法,编制了《学生生产实训指南》、《学生生产实训考核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为进一步推动工学结合奠定基础。
第三,从教学目标层面看,教学从学校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向企业的技能操作教学,在专业指导老师和企业技术工人的指导下,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了当前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职业技能,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病,而且还从吃苦耐劳,锻炼意志等方面使学生在知、情、意、行逐步完善,达到了学校人文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还缩短了学生就业上岗的路径。从学生刚刚进厂到一段时间后的表现对比就可以发现(参见表3),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第四,从师资培养层面看,专业教师随学生走进企业,把生产车间当作教学场馆,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从教学角度,教师现场讲解,更为生动直观,学生易于接受;从自身角度,对学校教学的内容进行了一次全面检验,教师根据企业生产需要,来调整日后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能参与企业生产管理,教学与管理有机结合。经过近几个月的生产实践,已经有部分教师考取与生产和工厂管理有关的证书。
第五,从学校发展层面看,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教育投资不平衡,工学结合给一些职业教育投资不足地区的学校缓解了资金压力。学生进入工厂生产实训,节省了学校教学实验场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办学成本,解决了困扰职业学校工艺制造学科办学的最大难题。
第六,从企业用工层面看,工学结合的大力实施不仅可以缓解企业的用工紧缺的压力,学生在校已经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而且综合能力要好于企业普通工人,因此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直接经济效益。从产业、企业长远发展来讲,今天进入企业生产实训的学生,明天行业、企业的技术工人,是产业发展的未来。
4 实施工学结合面临的问题与启示
4.1 面临的问题
第一,缺少具体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工学结合的成功实施更少不了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惠州商业学校改革创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新模式是一种开创性的实践,虽然有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上的支持,但是,地方教育前无成功经验可寻,今无具体政策支持,地方教育部门由于管辖权上的局限,也是爱莫能助。部分地区职业教育的边缘化和政策相对于实践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让工学结合无据可循,无章可守,工学结合推进还会遇到诸多的执行问题。
第二,企业长远人才意识缺乏,与职业教育存在沟通障碍。与德国的“双元制”相比较,我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热衷度和关注度远远没有德国高,在经济转轨和产业转型以及直接利益驱动下,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多的关注金字塔顶层,而忽视了技能操作型人才的培养。特别对于处于产业链条下游的企业或者中小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意识,不注重积累,职业人才受到冷落。而相对于德国,我国的行业协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连接不够紧凑,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两分离,双方沟通中存在巨大的障碍。因此,工学结合的实施过程中,总会遭到企业回避,学校只能面临“闭门造车”的尴尬局面。
第三,社会认同差异较大,褒贬不一。从惠州商校工学结合实施以来的一段时间来看,社会评价不一,站在学校角度,我们着眼于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我们大力提倡;从企业角度,认识不统一,接受与不接受参半;从学生和家长角度,还没有从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转变过来,势必要经历一个不愿到愿意的过程。尽管,作为一种不能逆转的潮流,但总体来讲,由于人们观念转变需要一个适应期,目前,工学结合社会认可功过参半,也尽管媒体大肆渲染的“技工荒”和“十万年薪难寻一个技工”,但人们似乎仅仅关注结果,却从来不曾关注一个技工光依靠在学校读几本书是根本做不到的。
第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要的偏离性仍存。众多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扩大招生,在专业设置上部分存在按需设置,即按照学生的需要设置专业,而不注重社会需求,即使某些专业供不应求,可能由于招生人数不满,不能开设。这就导致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产业的脱节,在工学结合问题上表现为专业不对口,一方面工厂不需要,另一方面,学生生产实训对教学作用有限。
4.2 启示
第一,政府参与工学结合的推进,从政策上和制度上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一种企业与学校的顺畅渠道,保证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实施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的一项重大突破,它不仅是学校的大事,是职业教育的未来,也关乎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在充分认识到工学结合重要作用的前提下,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基础,从地区发展的高度出发,对行业、产业和教育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和有机整合,出台相关的具体政策,引导、规范、协调工学结合的实施。
第二,加大对工学结合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观念。必须通过大力的宣传,来营造工学结合实施的社会氛围。从政府层面,要鼓励校企合作、鼓励产业办学;从企业层面,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着眼长远,着眼大局,通过有效需求信息的传递和校企合作共同承担起职业人才培养的重任;从学校角度,要面向市场办学,面向产业办学,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办学结构,注重培养有操作能力的职业人才;从社会大众角度,要清楚的认识到工学结合的实施是一种趋势,要努力去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三,职业学校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主动调整。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工学结合的主体,要在教育教学上有创新,就必须彻底革除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病,面向市场办学,强调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把握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方向,立足长远,找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在调整办学方向上下工夫,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努力办成社会需求性强、社会竞争力强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无)
作者简介:梁乃锋,助理讲师,湖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员,《惠州财贸教育》编委,2002年以来在国家级经济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2005年,《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一文荣获中国商业学会“珠三角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工学结合的探讨》一文荣获广东省首届职业教育论坛优秀奖。
通信地址:广东省惠州商业学校 梁乃锋 516003
联系电话:13719615009 0752—2829672
Email: liangnaifeng1980@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