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推荐课题
高等教育

嫁接汉语语言理论与外语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问...

2014-08-07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负责人:
 【摘要】外语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系统,动态的认知心理过程。在对汉语认知理论与嫁接外语语言习得应用研究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嫁接的点不同而且一些词汇有其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对词汇的语义分析在汉语语言理论与嫁接外语语言习得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学习者语言认知及习得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进而证实中文底蕴在外语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增加汉语言文化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关键词】语义分析 中文底蕴 正迁移
  多年来,英语教学特别是高校英语教学,研究的理论已经非常全面,并且理论与实践的嫁接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水平近年来逐年提高,主要表现在阅读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写作能力也有了令人满意的成效。但是,从神经语言学理论学来讲,视觉条件反射的形成在大脑当中形成的记忆痕是几项技能中最短暂的(汤慈美,《神经病学》),然而主观性的练习形成的记忆痕相对长久,为此,嫁接汉语当中的组词造句等诸如此类的主观练习就显的尤为重要。
  通过课题组成员对周边大学外语专业学生学习外语特点,受试学生中82.3%的大一学生认为中文底蕴对外语语言习得有着重要的作用,89.5%的大二学生认可中文底蕴对外语语言习得的正迁移作用,92%的大三学生认为中文底蕴水平的提高确实是突破外语学习水平提高瓶颈的重要途径,受访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把汉语的语言认知理论嫁接到外语学习当中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更适宜的进行外语的学习和跨文化的交际。
  “让母语做底蕴,说好流利的外语”,这是河北外国语学院所提倡的语言习得法,同时还提出“中文底蕴+外语特长+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语言的学习需要学习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以及这几个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行为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能让语言的学习由显意识到潜意识,由接受到表达,由模仿到创造。语言作为认知世界的一种必要工具,某一语言中的词汇结构体系和语义结构体系反映了该语言社团认知事物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该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等信息。我们应该正视汉语在外语学习中的复杂作用,从而增加汉语言知识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建立新的语言习得习惯,做好学习者汉语与外语的对比分析,领会外语的系统特点和运用方式,采取语言习得训练和外语文化的导入与评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持久记忆。
  然而,在对汉语言认知理论与嫁接外语语言习得应用研究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嫁接的点不同,而且一些词汇有其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很难通过历史的渊源对其进行中外语言习得的嫁接。比如:“狗”一词在汉语中,指人时多含不雅之意,大多是贬义,如“狗仗人势”“癞皮狗”等,在英语中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个人”,如“a gay dog”指“快活的人”,还有一些短语,有其一定的历史典故,比如:一些成语(idioms)词义的的嫁接:“kick the bucket”我们不能望文生义为“踢桶”,而是结合一定的文化背景及历史典故理解,意为“死”的委婉语。因此,对词汇的语义分析在汉语语言理论与嫁接外语语言习得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再说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一句话中的“曲曲折折”一词,我们可以引申为“人生道路曲曲折折”,“问题的复杂”(即implicature),然而在英语中同样如此,曲折的路程winding journey;曲折的人生winding life。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如三国时期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意为“All is ready except what is crucial.”再比如:“pull one’s leg”通过对该短语的汉语语义分析,有人会译为“拉某人后腿”,实则不然,根据其历史文化渊源,应译为“开某人玩笑”,“欺骗人”而“拉后腿”则指利用亲密的关系和感情牵制别人的行动。二者没有语义关联。
  在外语语言习得过程中,中外文中的习语,俚语,谚语,双关语,行话等的产生对外语学习者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比如,习语的本质特点是具有意义表达上的双重性,一为形象或字面意义,一为抽象或深层意义,并且由于复杂的文化背景的制约,两重意义往往难以重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习惯和特征,甚至相去甚远,必须照顾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习惯和特点,在对汉语言认知理论与外语语言习得的有效嫁接中,一要注意文化差异的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文承载着一定中国文化,英文承载着一定的英美文化。二是环境问题:学生在学校学习外语时接触的大都是标准的书面用语,对于外国人在生活中实际使用中的俚语,双关语,习语,谚语,委婉语以及行话等我们都很陌生。三是思维问题: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英美人有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因此,用我们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讲另一种语言,尽管不会出现语法问题,但会出现思想概念的表达错误。
  通过调研,以上三种问题是大中专院校外语专业学生外语习得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尽管此项研究显示了在外语语言习得过程中中文底蕴的必要性,但是在汉语语言理论与嫁接外语语言习得中,如何更好地解决中外文化差异,环境影响及思维问题,如何更有效的增加汉语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是今后的研究中应深入探讨的问题,真正实现“以中文水平的提高来突破外语学习的瓶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中文底蕴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外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2.Ernesto Macaro, 《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学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9月。
  3.Vivian Cook, 《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效应》,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11月。
  4.Ernesto Macaro, 《外语与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策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0月。
  【作者简介】
  1.严云霞,河北外国语学院教学处处长,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讲师。
  2.高红艳,河北外国语学院教学处副处长,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讲师。
  3.李宁,河北外国语学院教学处专业建设科科长,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