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推荐课题
二【缺省配置】推演

上海卷的缺省配置

2024-05-30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负责人:
(三)上海卷的缺省配置
全国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优势作文》首席专家  朱望新

    前言:
    缺省配置
    
“缺省配置”这一术语,指的是计算机在出厂时所设置的默认配置,这些配置涵盖了窗口颜色、字号大小以及字体设置等诸多方面。这些配置是用户在开机后第一时间所接触到的界面设定。尽管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每一项进行个性化调整,但大多数人或因不知情,或因知晓但疏于更改,使得这些配置保留了出厂时的设定,因此得名“缺省”或“默认”配置。
    在教育领域,这个概念被巧妙地用来比喻大脑接受的初始格式化。在我们接受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大量的文化和科学知识。然而,当我们步入大学殿堂时,教授们或许会指出,过去所学的并非真正意义的文化或科学,而更像是教育体系赋予我们的“缺省配置”。为了让我们真正领略文化与科学的精髓,他们甚至需要将我们过去的所学,进行一种“消磁”的过程,以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
    若将这个概念进一步拓展,不难发现,人们的世界观和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些“缺省配置”所塑造的。
    此概念蕴含着深远的哲学意义,若能将其融入高考作文命题,无疑会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与辨析能力。但这毕竟是一个科学哲学的概念,对于高中生而言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命题者在设计时需进行适当的通俗化处理,以确保学生们能够充分理解并展开写作。比如将这一概念替换为“默认配置”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三)上海卷的缺省配置
    1、上海卷:哲思式的发问话题
    有人说:心里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有人说外界有什么,你才能看到什么。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题目导引
    命题思路:
    上海卷的高考作文题,常常以哲思式的问题来启发考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这道题目同样延续了这一思路,通过两种看似对立却又相互关联的观点,引导考生探讨个体心理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这样的命题方式旨在检验考生的思辨能力和对世界的理解深度。
主题提炼:
    本题的主题可以提炼为“心境与外界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题目中提出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心里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强调了个体内心状态对认知的塑造作用;另一种是“外界有什么,你才能看到什么”,则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个体认知的限定。这两个观点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认知来源和限度的讨论框架。
    立意角度:
    (1)内心决定视野。从这个角度出发,考生可以论述个体的内心状态如何影响其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例如,一个心态积极的人,往往能够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和机会;而心态消极的人,则可能只看到问题和困难。
    (2)外界塑造认知。考生也可以选择从外部环境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入手。例如,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塑造出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个人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和资源也会限制其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3)内心与外界的互动。更全面的立意是探讨内心状态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体的内心状态不仅影响其对外部世界的解读;同时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地塑造和影响着个体的内心世界。这种互动关系构成了我们复杂多变的认知体系。
    写作建议:
    (1)明确观点。在文章开头就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倾向于内心决定论、外界塑造论,还是认为两者相辅相成。
    (2)举例论证。通过具体的事例或故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论述更加生动有力。
    (3)分析深入。不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而要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这种理性思辨在议论文中是至关重要的;1克理性可以胜过1打论据。
    (4)结构清晰。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确保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5)语言精炼。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分析,避免冗长和模糊的叙述。
通过这样的引导式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的命题思路和写作要求,从而写出有深度、有逻辑、有哲思的高分作文。 
 
    3、作文导写
心境与外界:构筑我们的认知世界
 
    人们常说,心境决定视野;亦有人认为,外界塑造了我们的眼界。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真相:我们的认知,既受内心的指引,也被外界所影响。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心境对我们视野的塑造作用。正如一句老话所说:“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往往决定了他对外部世界的解读。若一个人内心充满阳光,他看待世界也会更加积极乐观,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发现希望的曙光;相反,若一个人内心阴暗,他眼中的世界也可能充满险恶与不公。这是因为,我们的心境像是一副有色眼镜,它给我们的认知涂上了自己的色彩。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外界环境对我们认知的影响。一个人所能接触到的信息、资源和环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他的认知。正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当我们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我们的认知才能得到拓展。在这一点上,“外界有什么,我们才能看到什么”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那么,心境与外界,究竟谁更重要呢?我认为,这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我们的心境虽然可以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但这种看法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我们所处的外界环境。同样,外界环境虽然丰富多彩,但如果没有一个开放、接纳的心境,我们也难以真正领略其美妙。
    为了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两个人同时站在同一座山顶上,一个人心怀感激,对自然的壮美赞叹不已;而另一个人则心不在焉,只觉得寒风凛冽,景色无趣。这两个人所处的外界环境完全相同,但由于心境不同,他们的认知也截然不同。这充分说明了心境对认知的影响。然而,如果他们从未登上过山顶,又怎能领略到山顶的独特风光呢?这也说明了外界环境对认知的限定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心境与外界的关系呢?我认为,关键在于保持一个开放、积极的心态,同时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心境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构筑起一个丰富、多元的认知世界。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心境还是外界,它们都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只有当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时,我们的认知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内心的指引和塑造,更需要外界的启迪和拓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与世界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