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推荐课题
八【中国贡献】推演

上海卷的中国贡献

2024-06-03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负责人:
(三)上海卷的中国贡献
全国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优势作文》首席专家  朱望新

    前言:
    八、
中国贡献 
    我们之所以考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一个重要动机是:需要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从低视角看,看到的是获取,是我能获取什么;从高视角看,看到的是贡献,是我能贡献什么。
    获取的人多,贡献的人少,这个民族、国家就有问题;获取的人少,贡献的人多,这个民族、国家才能真正伟大起来。
    毛主席说:中国应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毛主席1956年讲的这句话,对我们认识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层次。
    从这个层次看,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等,最终是要实现:中国对人类有较大贡献。
    借用毛主席这句话,我们看高考作文的时代主题、精神,就能看得更清晰、更透彻。而且对我们认识中国的历史贡献和自己身上的使命担当,也能有一个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先看看中国的贡献:
    (因为咱这个是作文教材,不可能进行学术性的论述,只能通过一些枝节、片段来感知。)
    古希腊时期涌现的大批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这是西方给世界最大的贡献;同期的中国同样涌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大批思想家,那时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同样伟大。只不过西方经过文艺复兴之后,再涌现出大批思想家,西方思想的夜空群星闪烁;而中国思想的夜空,只能看到一些流星一闪而过。
    1、中国的科技贡献:
    讲到科学方面的贡献,同学们一般都会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搬出来说事,好像除了这四大发明就没有什么科技了。这种对科技的认知是极其片面、狭隘的;而且这种偏狭的科学思想,将严重影响中国科学的发展,自然影响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更可怕的是这种偏狭的科学思想,严重影响到了咱高考作文对世界的认知了。大家熟知的那只天安门广场的蝴蝶,它的翅膀煽动的空气微动,传导到美国,引发一场飓风,这是科学;而我们高考作文中出现的那群钻进黑洞的蝴蝶,那就不是科学了,中科院动物学家评价道:那简直是扯淡!色彩艳丽的蝴蝶群怎么就钻进漆黑的山洞里去了?
    你听说过“李约瑟之问”吗?这个问题由英国剑桥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提出:中国在17世纪前,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为什么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诞生?
    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为什么中国没有出李约瑟这样的学者?这里是不是暴露出中国人对科学认知的一些问题?
    李约瑟讲得很清楚:在17世界之前,中国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17世界之后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呢?
    我认为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以下简称为北大科传),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对同学们能很有启迪的,不管是对我们的高考作文,还是进入大学后对任 何科学的学习都能陪伴你探索科学的旅程。北大科传认为:科学和技术是两个概念;科学是科学,技术是技术,两者不能混淆。搞清了科学才能讲得清技术。科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西方遥遥领先的数理科学模式,以牛顿、爱因斯坦为代表。西方因为这种科学的巨大贡献,也掌握了更多的世界话语权。另一种是博物学的模式,比如达尔文,他的进化科学是不需要建立数理模式去推导的。两种科学是一条河的两岸,是井水与河水之间的关系。
    搞清了科学的这两种模式,我们就容易解答李约瑟的难题了:中国古代的科学不是数理模型式的科学,而是博物学的科学。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很多学者怀疑中国古代压根就没科学。对,如果说数理模型的科学,中国古代确实没有;但是我们有博物学的科学。正是靠着这种科学,让中国古代科技能够为世界做出重大的贡献。
    理解博物学的科学,中医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案例。中医,这一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博物学传统之中。它通过观察自然、了解动植物以及矿物的属性,以此来理解和治疗人体的疾病。在中医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博物学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理解,以及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智慧。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博物学的实践,一种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尊重。通过研究中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博物学的科学内涵,也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我们的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看医院治病,西医是不是把人作为机器一样来诊断,看病人哪个部件、哪个指标是不是出了问题?西医的药物也是通过数理模型计算好的,每个人都是无差别的;而中医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系统,通过“望闻问切”来找病因,开出的中药也是因人而异的。
    当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时,中国的中医界欢呼了:中医总算获得了世界科学承认;中医总算登上了世界医学的顶峰。当时北大科传给了一个理性的忠告:青蒿素的提取获得诺奖,这不是中医的荣耀,而是中医的终结。
    很明显,青蒿素的提取用的是数理科学的分析法,与中医的博物学完全是一条河的两岸。你还为中医的胜利而欢呼?人家把中医要彻底拉到西医的道上,咱中医不就要终结了吗?包括中国主流的中医研究机构、专家,当时都是这种科学认知的偏狭。
    有了北大科传的这种科学思想,我们就能很好地认知中国古代科学对世界的贡献了:古代的“农医天算”等科学,确实为世界和世界的科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农学上我们为世界贡献了水稻,贡献了都姜堰之类的水利工程。
    医学上我们为世界贡献了中医、中药和华佗、李时珍这样的名医。
    天文上我们为世界贡献了农历、二十四节气和张衡的浑天仪。
    算术上我们为世界贡献了刘徽的“九章算术”,贡献了祖冲之的圆周率……
    当然,17世界之后中国科学对世界贡献少了,这是因为博物学式科学的先天性不足,还是因为宗教、体制、教育等科学之外的其他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时代青年所要思考的了,这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使命担当。
    2、中国的文化贡献  
    如果说科学上中国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那么在文化上中国就应该是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截止2024年高考前,中国被收入世界遗产目录的文化遗产共有39处,从这个目录就能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化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在这里得有个小科普,要不然同学们要被网上查找出的结果眼花缭乱。世界遗产包括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加上去年新晋世界文化遗产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共是39处了;世界自然遗产是14处;自然、文化双遗产只有泰山、黄山、峨眉山、武夷山4处。这三种世界遗产,不管是自然的还是文化的,都是物质的;因此还有一种非物质的世界遗产,这就是我们常听的“非遗”,其全称应该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目前,中国进入世界非遗目录的一共有43项。)
    从世界文化遗产看中国贡献:都江堰、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丝绸之路的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等都是和中国传统科技有关。
    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中国贡献:蚕桑丝织技术、中医针灸、24节气、珠算,宣纸、书法、篆刻、雕版印刷、木结构建筑等,四大发明只有宣纸、雕版印刷进入;其它两项为什么不能进入,很值得我们思考。另外,我们一定要清楚,在四大发明之外,还有许多科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中国科学、中国文化。
    长城、大运河、敦煌莫高窟这些收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经典文化遗产,同学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吧,简直可以说是中国的符号了。但从中国知网收录的中国中小学生在报刊发表的作文数据看,笔者真的要为中国科学的未来,中国文化的未来而绝食了。中国的符号,在中国青少年的作文中难觅踪迹,这说明什么?
    我们立马就可以在中国知网的“中小学生作文数据库”查出结果:
    将近2亿的中小学学生,这几十年有多少人写长城呢?
    

    总共是89篇(个别题目中不出现“长城”的名字而写长城的除外,以下同),最新发表的一篇是2023年9月,这就是说,从去年9月,到现在就没有学生写“长城”了。难道我们的学生就真的不需要长城了吗?
 
    将近2亿的中小学学生,这几十年又有多少人写大运河呢?
    
    总共才3篇,是大运河不美吗,是大运河不科学、不文化吗?我真的要掉泪了。
 
    将近2亿的中小学学生,这几十年又有多少人写敦煌呢?
   
     总共才24篇。我们高考作文命题特别凸显“传统文化”,而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敦煌文化,全国几十年既然仅有区区24个同学在自己心爱的作文中写过!天天说怎样怎样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不搞笑吗?
    相信高考作文命题者、教师和学生看了这组数据后,就能知道高考作文应该怎样改,应该怎样写了吧?
 
    3、从“普洱茶林”看中国贡献
    最新登榜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普洱茶林,对我们理解中国在文化方面的世界贡献很有启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反映了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充分尊重了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授奖词”清晰地概括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对世界的贡献,这里有科学、有文化、有农业、有生态、有管理……
    如果把这个材料命制成一道高考作文题,其蕴含的丰富主题,考生们肯定感兴趣,受启发。
    景迈山的布朗族先人帕哎冷留下遗训:“我要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掉;要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也怕你们吃光用完;所以只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用不尽,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一代传给一代,绝不能让它遗失。”
    景迈山古茶林的智慧,绵延千年;离不开景迈山先人的遗训、教育。这种遗训也是一笔很好的“文化遗产”。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
    “林下茶种植”即在原始森林中间砍伐少量高大乔木,栽种茶树,形成“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结构,为茶树创造了理想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生长条件,同时利用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并提供天然养分,从而可持续地生产出高质有机茶叶。
    “这一种植传统通过延续至今的社会治理体系、文化传统以及独特的‘茶祖信仰’保持下来,传承千年且依旧充满活力,是森林农业开发和人类茶种植模式的典范,显示出了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智慧。”
    在景迈山,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在千年前做的“用地规划”至今仍十分科学:高高的山顶是世居民族的“神山”,也是各村寨的水源地,受到严格保护;古茶林和村落位于中部,整体上围绕“神山”,古茶林的外围又有分隔防护林,以防治冬季低温和病虫害传播;生产粮食和蔬菜的耕地则在海拔相对较低、水源充足的地区,避免开垦和种植过程对古茶林的干扰。
    村寨围在茶林中,茶林隐在森林中。景迈山的村寨中,有这样的乡规民约:不能随意砍伐茶林中的高大树木,违反者需首先在寨心向茶祖请罪,然后负责修建一段村寨道路,完工后在路旁立牌写明自己所犯错误,警示后人。
    ——《景迈山古茶林的千年智慧传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林茶共生、人地共荣,体现出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朴素智慧。
    画里画外,我们看到的都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理解了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身上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
    中国是要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个体的中国人就是要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青年,就应该在科技、文化上为国家做出贡献。
    理解了“中国贡献”,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高考作文的主题、题材,我们就能写出优势的高考作文。

    (三)上海卷的中国贡献  
    1、上海卷:哲思式的发问话题
    题目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冲突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题目二:
    你认为那句话最能代表上海精神?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为什么选这句话。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题目导引
    题目一导引:
    命题思路:
    上海卷的这个作文题目采用了哲思式的发问,提出了一个深具探讨价值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冲突吗?”这一命题旨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着冲突,以及这种冲突是否可以被调和或解决。这是一个富有张力的议题,要求考生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主题提炼:
    本题目的主题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探讨上。考生需要围绕这一主题,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碰撞以及融合的可能性。文章需要提炼出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是否存在冲突,如果存在,这种冲突是如何表现的,以及如何解决这种冲突,进而推动两者的和谐发展。
    立意角度:
    (1)和谐共生角度:
    - 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入手,阐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并不冲突,反而可以相互促进。
    - 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如四大发明、中国传统四大科技等,对现代科学的贡献,表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元素与现代科学是相辅相成的。
    (2)冲突与调和角度:
    -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观念可能与现代科学理念存在的差异,如传统哲学中的某些思想与科学实证精神的冲突。
    - 提出解决这些冲突的方法和途径,如加强科学教育、弘扬科学思想、精神,同时保留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3)批判性继承与发展角度:
    - 论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需要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去除与现代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
    - 强调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写作建议:
    在确定立意角度后,要深入挖掘相关论据,用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文章结构要清晰,可以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给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语言要准确、凝练,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词汇,确保表达的清晰和流畅。
    通过这样的分析和准备,考生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写作方向,构建出一篇有深度、有逻辑、有说服力的优秀文章。
 
    题目二导引:
    命题思路分析:
    这道作文题目的命题思路,主要集中在对于地域文化和精神的探讨上。通过让考生选择最能代表“上海精神”的一句话,进而引发考生对上海这座城市历史、文化、发展和人民精神面貌的深入思考。这既考察了考生对于上海文化的了解,也检验了他们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同时,这种开放式的命题方式给予考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能够充分展现考生的个性和见解。
    主题提炼:
    本题的主题是对“上海精神”的探讨和解读。考生需要从上海的历史文化、现代发展、人民生活中提炼出一句话,来代表自己所理解的“上海精神”。这个主题要求考生不仅要有对上海的深入了解,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以找出一句能够准确反映上海精神的话语。
    立意角度:
    (1)创新与开放: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其城市精神中创新和开放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考生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选择一句能够体现上海人勇于创新、敢于开放的话语,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展现上海的包容性和进取心。
    (2)历史与传承:上海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考生可以从历史传承的角度出发,选择一句能够体现上海历史文化底蕴的话语,如“传承历史,开创未来”,来强调上海在保留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致力于创新发展。
    (3)奋斗与拼搏: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考生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选择一句能够激励人们努力奋斗、不断拼搏的话语,如“不断前行,勇攀高峰”,来反映上海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面貌。
    (4)现代与时尚:上海是中国最时尚的城市之一,考生也可以选择一句代表现代与时尚精神的话语,如“追求卓越,引领潮流”,来凸显上海作为现代都市的时尚感和前瞻性。
    引导式写作建议:
    在选择代表上海精神的话语时,要结合自己对上海的理解和感受,选择一句最能够打动自己、也最能够代表上海精神的话语。
    在论述过程中,可以结合上海的历史文化、现代发展、人民生活等多方面进行阐述,使文章内容丰富、有深度。
    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可以先从对所选话语的解释入手,再逐步展开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和升华。
    文章要表达出自己对上海的热爱和对上海精神的深刻理解,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通过这样的引导式分析,考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构思和写作,从而写出一篇既有深度又有逻辑性的佳作。
 
    3、作文导写
    题目一导写: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冲突,更是和谐共生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深厚的底蕴,而科学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驱动力。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冲突?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并非冲突,而是可以和谐共生,相互促进。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智慧。从古代的《易经》到《本草纲目》,再到农医天算方面丰富的成果,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这些科学成果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对立起来,是对历史事实的误解。
    其次,科学与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真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也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这些理念在科学研究的某些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在中医药学中,阴阳平衡的理论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表明,传统文化与科学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
    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我们不应该将传统文化视为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应该看到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焕发出的新活力。例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正在被重新发掘和应用。这种融合与创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中可能存在的某些与现代科学观念不符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存在根本的冲突,而是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审视和筛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我们才能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并非冲突的关系,而是可以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这种关系,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智慧,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我们也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实现其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在坚守文化传统的同时,拥抱科学的进步,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鼓励在科学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让学生在了解科学原理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支持科学家和学者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科研灵感,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之间的和谐共生将成为可能,为人类的发展和幸福注入新的活力。 
 
 
    题目二导写: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我心中的上海精神
 
    上海,这座东方现代都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若要我选择一句话来代表上海精神,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这句话不仅概括了上海的历史底蕴,更体现了上海人民不断进取、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
    “海纳百川”,这四个字是对上海文化多元性的最好诠释。自开埠以来,上海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于此,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习俗。这种文化的交融,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文化的大熔炉,各种思想、艺术、科技在这里碰撞、交融,激发出新的火花。上海的弄堂里,既有吴侬软语的温婉,也有各地方言的交织;既有老上海的怀旧风情,也有现代都市的时尚气息。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正是上海“海纳百川”精神的体现。
    而“追求卓越”,则是上海人民不懈奋斗的目标。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从浦东的开发开放,到自贸区的设立,再到科创板的推出,上海始终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不断前行。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的高速上,更体现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创新上。上海的高校、科研机构、文化场所等,都在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在我看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精神,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告诉我们,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同时也要有追求卓越的意识,不断推动自我进步和发展。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我深感上海精神对我的影响。在学习中,我努力汲取各种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生活中,我尝试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这些都是上海精神给予我的启示和力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上海精神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我们要珍惜并传承这种精神,让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同时,我们也要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精神。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承上海精神,不断学习、进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也期待上海能够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世界的东方明珠。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不仅是我心中的上海精神,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座右铭。我相信,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上海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而我也会在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