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课题学习概览

课题式研究性学习--人类的朋友:中华鲟

2014-07-16 课题学习网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负责人:
1、简要背景说明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鱼种,是一种稀有的活化石。中华鲟在海洋中要经过10年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然后它们千里迢迢返回长江产卵。
        宜昌市是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所在地,也是中华鲟洄游的必经之地。近来长江上游兴建了拦江水利工程,阻塞了中华鲟及其他珍贵鱼类“回家”的道路。为保护鱼中珍品,保护这一活化石,有关方面正在采取积极的解救措施。在宜昌市建立了中华鲟研究所,为研究保护中华鲟创造了条件。

        2、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研究性学习,使我们了解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中华鲟的生物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并为宣传保护中华鲟作出自己的努力。

        3、活动主体
         宜昌市第一中学7月中旬在高二成立三人小组,由余扬、孙思和程瑾三个同学组成,余扬任组长。

        4、确定研究内容及分工
        4.1研究课题:人类的朋友:中华鲟
        4.2聘请武汉水生所陈炜老师作研究顾问。
        4.3研究具体内容及分工:
        4.3.1中华鲟的生物学特性:由孙思负责
        4.3.2中华鲟的科研和经济价值:由余杨负责
        4.3.3中华鲟的现状和救护:由程瑾负责

        5、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搜集网上信息、学习辅导材料、参与制定计划和方案、社会调查、实施实验观测、主持访谈、分析数据资料、参加研讨活动、撰写研究报告、制作招贴画等。

        6、制定研究程序及时间进度表:活动分四个阶段,如下:
        6.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2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
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搜集网上信息、学习辅导材料,尽量多地收集中华鲟的有关资料,对中华鲟的生物学特性和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并作好研究调查的准备(如社会问卷调查内容、走访专家提问内容等)。
        6.2第二阶段(研究调查阶段2002年8月中旬至10月上旬)
       进行社会问卷调查、参观中华鲟研究所、走访宜昌市渔政处、宜昌市水文站、走访有关专家学者。实地参加对中华鲟的捕捞和人工催产。对中华鲟的生物学特性有进一步感性的认识,特别是收集与测量关于中华鲟有关的生物学的特性和数据。通过调查走访了解有关中华鲟的科研和经济价值及中华鲟的现状和救护。
        采访问题摘要:中华鲟有何生活习性和体态特征?中华鲟卵的成活率高吗?既然中华鲟的成活率变高,为什么还会濒临灭绝?我国对中华鲟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
        问卷调查摘要:中华鲟是鱼吗?中华鲟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法》是哪年颁发的?有些餐馆用中华鲟烹调菜对吗?人工繁殖放养中华鲟就能保护中华鲟吗?等。
        6.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2年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
        完成社会调查报告。 以书面的形式表达研究成果。
        6.4第四阶段(交流推广阶段2002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以黑板报、招贴画、摄影作品展等形式推广成果。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一定影响,得到社会和有关部门的认可。

        8、教师评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和学科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不同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老师的作用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全组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整个小组形成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创新精神和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获得了终生学习的方法,获益匪浅。
        在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通过对国宝中华鲟的生存状况等的调查,唤起人们对生态的重视和保护。特别是制作的招贴画通过张贴,在社会上引进很大的反响,动员全社会力量来保护中华鲟。

       《人类的朋友:中华鲟》只是我校在研究性学习上的一个尝试,我们还要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三式”并举(课题式、课程式和交互式),循序渐进,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认知得以升华,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